王 洋
永安小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实践应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科认知内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要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应用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成长。投放预习活动任务、对接学生生活经验、启动数学实验程序、拓宽数学实践维度,都能够创设更多数学应用的机会,为学生学科认知内化创造良机,教师要深入学科教学展开调查,形成科学的学科认知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应用意识
一、投放预习活动,促进学科认知积累
预习环节中,教师适时投放一些思考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解析、归类、总结等学习操作过程中完成思维的构建。学生大多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教师利用预习任务展开调度,不仅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意识,这对促进学生学科认知成长有重要现实意义。
教师投放的预习任务需体现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提高预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把握数学知识学习的各个方向,建构数学新知的前概念认识。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时,教师预习任务的设置立足基本数学概念的回忆教学,用骰子、粉笔盒、行李箱等体积区分明显,且体积大小贴近1cm3、1dm3、1m3的生活物品图片设计题目,让学生在题目中填上正确的体积单位。接着联系学生之前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进率关系,引领学生回顾1cm、1dm、1m和1cm2、1dm2、1m2的换算规律。最后,把这些旧知内容整合到一起,启发学生联系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带着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计算边长为1cm、1dm、1m三组正方体体积,促使学生对体积单位进率关系建立整体认知。
教师针对课时教学的核心知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设置前置性学习任务,以生活中常见的、体积大小具有典型性的物品为抓手,激活学生对体积单位大小的直观认知,凸显本课时教学的核心要点。教师联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用学生固有旧知作为体积单位换算学习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完成三组棱长不同的正方体体积计算,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预习探究中,认识到体积单位换算规律的内在原因,促使学生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与形成过程,为课堂中正式学习这些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接生活经验,活化数学知识应用
数学学科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有太多切合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对接意识,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完成学科认知构建。案例设置要考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例题讲解要接轨学生生活经验、数学实验投放要关注生活操作条件,教师在学科施教过程中,要有活化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以有效提升学科教学效度。
教师深耕数学教材编排内容,发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教学原型,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经验有效对接,触发学生数学课堂迁移学习。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时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以“分披萨”这一生活场景构建新知教学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了披萨平均分成4份的图片素材,截取出其中的3份,让学生以分数的形式表示这3份和其中的1份分别是什么。该问题解决难度不高,学生简单思考后都能准确回答出是3/4和1/4。教师继续通过拖拽操作,从这3份中再“拿走”一份,启发学生列出“3/4-1/4=?”的算式,引导学生结合披萨的实际变化,得出该算式的计算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需保持分母不变,对分子进行加减运算即可。
该小节学习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知识体系的匮乏容易造成学生凭主观臆测盲目推断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的问题。
教师积极从学生生活中开发分数加减运算相关的教学素材,创设“分披萨”的生活情境,配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同分母分数赋予具体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得出同分母分数正确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印象,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灵活性。
三、启动数学实验,强化学生应用体验
数学实验内容选择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科认知基础,以及生活经验积累情况,对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对应设计和调整。数学实验对操作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在生活环境中都可以随时展开,这样可以顺利对接学生生活经验认知。
小学生由直观的数学实验现象,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概念知识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数学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指导中渗透必要的课堂指导。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最科学的数学方法是用定积分、微积分加以推导,但这种推导方法显然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严重不符。教师选择动手实验的方式展开教学,投放“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存在什么关系?”的探究课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猜想。教师把课前准备的多组底面积、高都相同的空心圆柱和圆锥教具发放给各个小组,并提供了沙子和水两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组织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探究课题展开学习活动。随着实验活动的深入,各小组学生基本都探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得到了正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设计展开教学,通过投放指向性明确的探究学习课题,把学生数学实验思维聚焦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探究中,适应学生数学实验学习能力。教师准备多组数学实验素材,为学生实验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能够强化学生实验内容的表象认知,增强学生实验活动学习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课堂核心知识的准确建构。
四、拓展数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数学是自然学科,与学生生活有更多对接,也与其他学科形成关联和链接,教师在教学实践设计时,需要有拓展意识,充分考虑学科联系,从生活实践角度展开对接,以有效提升教学品质。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调查,找到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点,还要深入生活进行实践考察,以便推出更多应用训练内容,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并在不断学习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精选数学实践活动创设切点,考虑数学知识延展、数学知识应用的同时,还要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搭建情感教育平台,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围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教师可根据数学学科的阶段性教学,选择不同的设计切点。例如,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记录一周内家中电子水表的显示数据,计算出每天的实际用水量是多少,训练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把计算好的用水详情进行整理,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和小组其他成员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思考家中用水量的多少和主要用水项目,设计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案。
教师围绕“节约用水”同一主题,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知识生长和能力提高,组织开展内容不同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其与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目标紧密联系到一起,既能及时、有效的巩固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深化学生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充分锻炼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还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知共识,教师在教学应用角度做出创新探索。增加一些预习活动任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接生活经验设计,可以活化数学知识应用;适时启动数学实验程序,能够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应用体验;拓展数学实验维度,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调度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世媚.浅谈在生活情境中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