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月10期   作者:林玉芸
[导读] 了解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林玉芸
(联勤保障部队第9O9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行骨科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和护理,如疾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指导、饮食和下肢活动、抗血栓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给予患者预防性护理可减少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关键词: 骨科创伤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临床上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之一,常见于创伤性手术,尤其是在骨科创伤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其发病率处于 10% ~ 70% 之间[1]。因此,予以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仅对其临床护理进行观察,现将其结果报道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 取 2014 年 12 月 至 2016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治后并发下肢 DVT 的 45 例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年龄 44 ~ 85( 64. 52 ± 3. 27) 岁;其中男性患者有 25 例,女性患者有 20 例;在手术类型上,有 8 例患者为高位截瘫,有 25 例患者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有 12 例患者为下肢骨折或髋部骨折。所有患者的临床表征均为: 患肢肿胀、有疼痛感、温度过高、足背动脉搏动异常等 DVT 诊断经多普勒超声证实。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加强术前健康知识宣教  告知其疾病的影响性以及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其次,再向患者讲解生活、饮食、卫生、运动等方面对其病情的影响,并叮嘱患者多饮水、尽量食用清淡、低脂的食物等[2];此外,还要告知患者影响其状况的禁忌,例如吸烟、喝酒等,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1. 2. 2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1. 2. 3  增强下肢静脉回流护理   ①术后尽量让患者保持其患肢的抬高状态,且尽量保持轻度的拉伸,其高度应稍微高于心脏水平 25 cm 左右;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个体化的锻炼计划,并鼓励患者多在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还可指导患者的家属些许按摩方法;③多鼓励患者做咳嗽及深呼吸等可以锻炼肺部功能的锻炼;④叮嘱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暖,进而进而防止因受冷而引起静脉痉挛现象;⑤密切关注引流管的状态,保证其终处于畅通状态,避免其因扭曲、堵塞而出现局部血肿、回流受阻现象。
1. 2. 4 患肢护理  在围术期要尽量避免患者下肢静脉输液使用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且不可在同一静脉行多次输液;关注其患肢的皮肤、温度以及有无水肿现象等,若发现患者有异常现象出现,应立即告知主治医生。
1. 2. 5 协助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时,其药物的使用、剂量的选取以及用药的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并关注患者是否有切口渗血、出血等情况。
1. 3  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以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下肢 DVT 的康复情况、住院时间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其中生存质量评分的观察维度有: 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独立功能;每个维度的分值均为 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优。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的判定标准为: 康复: 患肢的疼痛感、肿胀的现象完全消失,且无新血栓的形成; 未康复: 患肢的疼痛感、肿胀等现象均无改变,甚至加重。康复率 = 康复例数/ 例数 × 100% 。
1. 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整理所有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予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以 χ2 检验,若其结果显 P <0. 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的分析( 表 1) 护理后优于护理前。
 
 
2.2所有患者护理后下肢DVT 康复情况护理后的DVT康复率为 100. 00% ,且无一人再发生 DVT。
3.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术后护理不当, 可增加其发生率, 并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更可能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者致残甚至致命, 加强护理, 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并改善生活质量[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要素为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血液流动状态和血液流动速度;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中, 患者凝血机制的激活导致高凝状态, 静脉淤滞和内膜损伤, 是其中的主要原因[4]。有必要根据患者的体征或潜在的诱发因素, 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制定最佳护理方案, 以预防为主, 尽量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取合理的预防护理措施, 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观察组2.0%, 对照组9.0%, P<0.05) ,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0.01)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护士需要明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前兆迹象等危险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科学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膳食护理、药物等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避免不必要的残疾和死亡。
参考文献
[1]杨荷兰.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3, 19 (5) :771-775.
[2]张建玲.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 (9) :83-84.
[3]谭赛云.系统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9) :321-322.
[4]杜金容, 欧阳雪莲, 王斐.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11) :37-39.
 
作者简介:林玉芸(1984-),女,福建漳州人,主管护师,附属,大专,主演从事骨科健康护理研究。E-mail:1594220790@qq.con,联系电话:13559664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