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月10期   作者:陈得军
[导读]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药物在解除人类病症的同时,也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陈得军  
(四川省资中县板栗桠镇板栗村第四卫生室;四川内江641200)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药物在解除人类病症的同时,也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疗法,如一剂草药,一根针等等,以中医传统疗法为核心的绿色疗法。同时结合西方医学治疗,正被人们又重新得以认识,并广泛临床应用所以,采用传统中西结合治疗疾病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如何运用中西结合治疗支气管炎。
 
 
一、什么是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主要是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形成支气管慢性炎症 ,可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它临床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和咳痰。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是季节交替的时候,冬季、春季比较多见,也可能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而来。如果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则患支气管炎的几率就更大:
1.免疫系统较弱。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婴幼儿,有时会患支气管炎。即使是感冒也可能增加患支气管炎的几率,因为身体已经在忙于对抗这些细菌了。
2.吸烟或者和吸烟者住在一起。
3.工作环境中有干扰肺部的物质,比如化学烟雾或灰尘(如:煤矿开采,在农场动物周围工作)。
4.在空气质量差或污染严重的地方居住或旅行。
急性支气管炎发病初期,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鼻塞、流清涕、咽痛和声音嘶哑等为主,全身症状较为轻微,有时会出现低热、畏寒、全身乏力、咽喉部发痒、刺激性咳嗽及胸骨后疼痛等. 支气管炎咳嗽、肺部疾病是当今世界上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只因环境因素、使慢阻肺病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怎么运用中西结合治疗气管炎
西医治疗
1、控制感染:
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 ,较重病人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能单独用窄谱抗生素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菌株。
2、祛痰、镇咳:
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药及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迁延期病人尤应坚持用药,以求消除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已新、维静宁等。中成药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使用强的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产生并发症, 导致病情恶化。
中西结合治疗支气管炎
气雾疗法:
气雾湿化吸入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可稀释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中医疗法
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
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 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以黄粘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中医认为,本病为素体虚弱,外感六淫邪气,肺失宣降,痰饮内伏,气机不利所致。治宜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方中二陈汤化湿祛痰,紫苏子降气平喘,厚朴、杏仁宣肺利气降逆,白前、紫菀化痰止咳,浙贝母化痰祛痰。而西药头孢噻肟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较强。
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未见副作用。
三、支气管炎患者的饮食禁忌
1、不吃肥甘厚味食物
咳嗽多为肺热引起,日常饮食中,多吃肥甘厚味可产生内热,加深咳嗽,且痰多粘稠,不易咳出。
2、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支气管炎的患者也是不能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的,比如说葱、蒜、辣椒、胡椒等,这些食物都是辛辣刺激的,会刺激到呼吸道,加重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另外,食用的菜肴也不能太咸或者是太甜,还有就是要冷热适度。
3、不吃寒凉食物
身体一旦受了寒,饮入寒凉之品,均可伤及人体的肺脏,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发的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所致。此时如饮食仍过凉,就容易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深,日久不愈。
 
在日常生活中支气管炎患者一定要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接触粉尘等有害物质,预防再次感染。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每天给自己一个念头,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