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浅析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月31期   作者:李振国
[导读] 水土流失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一大主要原因,不但会加剧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而且还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李振国
        永寿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咸阳     713400
        【摘要】水土流失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一大主要原因,不但会加剧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而且还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如何立足于山洪灾害及水土流失的特点,拟定综合性治理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山洪灾害损失,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因此,本文以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践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山洪灾害;水土流失;防治治理;实践措施

        水土流失是当下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主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公布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突破2500万㎞2大关,约占总陆地面积15%,并且139个国家中约有105个国家根据损失程度,将山洪灾害位列自然灾害的首位或次位,以我国为例,约有38%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对于山区来说,其影响严重[1]。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且气候多变,如果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过于频繁则可能加剧水土流失,以至于山洪灾害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强化水土保持力度,能大大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风险,而如何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手段防治山洪灾害,得到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鉴于此,本文针对“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1.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之间的联系分析
1.1相似性
        通常,山洪灾害指山丘地区强降雨所引发的洪水灾害,不仅可能诱发滑坡及泥石流等其它灾害,而且还可能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及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水土流失指地表径流冲刷及侵蚀土壤,导致土地资源出现退化、干旱及洪涝的现象。由此可见,强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并且裸露的地表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及山洪灾害的受损程度。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及山洪灾害具有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涉及范围广泛及覆盖面积大等鲜明特点,深受开发建设、地质地貌及降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形成原因
        水土流失大大降低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率,再者受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下垫面消失及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则加剧山洪灾害的破坏程度。有研究资料显示,无论降水量多少,水土流失严重及无植被的山区的山洪灾害发生风险均高于普通山区[2]。由此可见,水土流失与山洪灾害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联系,例如:水土严重流失时,削弱表层土壤的涵水能力,一旦遭遇暴雨则瞬间可能形成山洪。同时,表层裸露土壤遭遇大雨侵蚀,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或湖泊之中,不同程度上减弱水库的防洪能力及库容量,甚至波及其行洪能力。
1.3防治举措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力措施,具有保护及改善水土资源的作用,例如:利用削减洪峰及增加土壤入渗量的手段,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风险,甚至通过增加塘库蓄水的方法,减少泥石流及滑坡等事件发生率。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扩大防护林建设力度,大力推行可持续性的生态农业,侧重于恢复生态平衡,以达到减少灾害的目标。

有统计数据显示,森林茂密区域,一次降水可截留约为25%的雨水资源,不同程度上减少或延缓地表径流形成,大大削减山洪流量的峰值。此外,兴建水利工程或强化河道管理力度,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方可有效防治山洪,减少灾害损失。
        
2.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措施分析
2.1小流域与山洪沟治理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建立以沟道及小流域为单元的试验站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域普遍地形破碎且降雨量集中,是水土流失及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域,往往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及手段,全面规划小流域地区,方可形成综合性的防治体系,对于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及减轻水土流失具有显著价值作用,真正意义上做到降低山洪灾害发生的风险及概率。同时,山洪沟治理是水土保持工程中沟道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将小流域与山洪沟治理相结合,能有效预防出现重复建设及重复投资的情况,不止能节约资金投入,更能立足于整体角度,取得令人满意的山洪灾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2.2统筹防治管理工作
        频繁的开发建设活动不止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更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往往被视为引发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3]。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及措施,例如:法律奖惩手段等,规范周边开发建设流程,有效遏制侵占河流行洪区域的现象,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时间较早,基本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管理模式,而山洪灾害防治过程中,必须吸纳其优秀的工作成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选拔及培养一大批具有岗位责任感、技术知识扎实及业务精干的科研人才,组建相应的科研队伍,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2.3大力推行群测群防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结合山洪灾害多发区域及水土易流失区域的特点,拟定有针对性及有目的性的群测群防计划,例如: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形成长效规划,落实责任机制,组织健全体系,尤其是对于我国偏远山区,普遍存在长期缺乏技术人才的问题,尽量给予政策层面的倾斜及支持。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分批次组织宣传教育及知识培训等活动,树立基层群众的防御防范意识,必要时可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读物或培训教材,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自防自救的能力。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受水土流失阻塞河道及扩大地表径流、水流速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而在具体防治期间,通常需要立足于二者特点及成因,采取综合性治理手段,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当下我国水土保持及综合治理的成效进步明显,积累相应的实践治理经验,说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得到稳步推进,而相关部门势必需要狠抓有利时机,根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真正意义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进一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健明.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相互联系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5):262-263.
[2]姜纪永.山洪灾害防治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36(02):245.
[3]马美红,何秉顺,常凊睿,杨金鹏,李明.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5,25(02):34-38.
[4]孙东亚,郭良,匡尚富,汪小刚.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Z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