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月31期   作者:范兴
[导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
        范兴
        宁夏秦汉渠管理处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当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改革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也是灌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河东灌区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建成的信息化管理成效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信息化水平  建设与管理
        一、灌区基本情况
        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属国家大型二等灌区,隶属于宁夏水利厅直属单位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管辖。灌区总灌溉面积874km2。最大引水能力160m3/s,年均引水量9.49亿m3左右,在册灌溉面积6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6万亩左右。灌区现有河东总干渠1条。骨干渠道4条:分别是秦渠、汉渠、东干渠和马莲渠,另有农场渠和波浪渠2条支干渠,管辖渠道总长223公里,渠系建筑物总数为1071座。河东灌区辐射范围包括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及峡口镇、吴忠市利通区全境、灵武市全境的共计18个乡镇,1个开发区,8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历程
        灌区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始于1964年,灌区管理采用有线磁式电话机进行通讯联络,架设专用有线电话线路160多公里。配备30多门磁式电话交换机,初步形成了灌区的通讯网络。1981年和1997年,河东灌区分两次引进安装400MHZ和800MHZ模拟集群系统,建成了河东灌区水量调度和防汛预警通信无线网络。2007年,由自治区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接收,数据微机自动、储存等功能。2009年,建成“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系统”并投入运行。同年正式开通“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网站”,及时上传灌区各项水利信息动态,服务群众和为领导决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系统”与宁夏秦汉渠管理处原有的水情遥测系统进行了兼容对接,两套系统可同时运行,有力的保障了河东灌区水情、雨情信息的及时接收,整个系统借助现有信息处理公共网络和移动gprs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河东灌区水情信息、各种办公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网络访问。
        2010年灌区运行管理单位对机关各科室32台计算机进行了内网与外网的物理隔离,通过物理隔离卡和外挂硬盘,实现了内网办公,外网上网的功能。2012年河东灌区开始进行干渠直开口和干渠测水断面水量观测计量自动化建设,建成了灌区30座干渠直开口和38个干渠重点监控断面的水位遥测信息采集系统的安装。同时,为了提高山洪预警能力和渠道水情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灌区运行管理单位与中国电信合作建成了基于全球眼技术的山洪及渠道水位视频监视系统,目前已完成6个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点。自2016开始,在自治区水利厅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二期秦汉渠管理处取水计量设施及管理信息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以及两家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的河东灌区信息化产品研发测试应用基地建设,在灌区共计安装使用各类干渠测控一体量测水设施371套,占全处灌区直开口总数52.48%;安装电磁流量计8套,占干渠渠取水泵站总数8.6%;对渠道控制性水闸进行远程操控改造10座,占全灌区控制性水闸总数21.74%;安装声学多普勒流速仪(V-ADCP)全自动在线测流系统2套,占渠道大断面测流总数40%;在独立开发秦汉渠灌溉管理系统软件1套;采购142部“巡渠通”APP数据采集智能手机,截至目前,灌溉管理系统和“巡渠通”渠道巡检系统都已融入到自治区水利厅“水慧通”管理平台当中运行正常。
        三、灌区信息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和优势
        1.灌区信息化建设推动用水户大幅节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灌区农民节支增收。


        2.灌区信息化系统以自动化测控体系为基础,围绕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采集、智能调度、科学决策、远程控制、一体化管理。
        3.灌区干渠重点监控断面、控制性水闸、干渠只开口测控一体化闸门实现了远程控制和实时在线监测,确保了干渠在行水期间更加安全可靠的运行。
        4.通过试验比测,自动化测控设备量测水精度更高,误差更小,随时能够传输实时过水流量和累计用水量,实现远程计量和取费,更加充分体现水权交易的公平性和便捷性。
        5.“巡渠通”APP数据采集终端更加灵活轻便,人员巡查保留轨迹,实时传输渠道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及时跟踪隐患治理环节,详细记录巡查过程和安全隐患排查处理结果。
        6.灌区自动化建设节省人工工作量,通过远程指令操控闸门调节流量,提高工作效率,为职工带来最实际的工作便利。
        四、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发展更新速度滞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河东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只是根据资金情况按照需要进行建设,信息化建设没有连续性而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2.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整体框架。灌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由于服务目标不一样,没有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顶层框架设计,灌区内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运行管理单位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信息化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对信息化建设效益发挥也带来较大影响。
        4.模型平台和应用软件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软件平台虽然都围绕生产和灌溉调度开发的,但采集点的数据集成整合兼容存在一定问题。
        5硬件设备技术不过硬。由于灌区信息化硬件设备品牌杂乱,均存在设备故障频发的问题,导致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于提高。
        6.管理维护环节薄弱。由于严重缺乏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技术培训跟进不力,导致已建成水利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管理和维护,难以充分发挥水利信息系统的功能。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为实现灌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应主动争取现代化灌区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积极进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
        2.构建信息化建设整体框架。加强科学研究,健全和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思路、目标和任务,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3.加强水利信息化系统融合。按照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功能要求,以“互联网+水利”的数字治水为理念,积极联网配套终端数据传输与信息管理系统融合,同步拓展“一网一库一平台”应用,通过自治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平台,最终实现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的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5.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过体系认证、完善制度、操作规程等制定适应灌区发展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平台效能。同时,加强信息化产品的实践应用,实现优胜劣汰,逐步降低信息化产品的成本,为今后广泛推广打下基础。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以适应水利发展和转型的需求。
        六、结束语
        河东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成为共识并全面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体系才会更趋完善,作用才能日趋显著,在促进和带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和支撑方面才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