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风险预控管理应用研究--以新朔铁路机务分公司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1期   作者:安龙奇
[导读]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是一种主动式、超前的管理方法。
        安龙奇
        神华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机务分公司  017000
        摘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是一种主动式、超前的管理方法。本文以新朔铁路机务分公司风险预控管理为例进行研究,对探索和构建适合铁路行业特点的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和方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铁路;安全管理;风险预控;管理
        1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1.1 风险预控管理的定义
        风险预控管理是研究、探索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消除技术的技术学科[1]。是指在一个生产系统内,通过分析识别系统内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的制定措施,采取技术手段,降低或消除系统内的风险,使其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的的行为。
        1.2 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预控管理科学性在于能够实现持续性改进,其工作流程为:
        (1)开展危险源识别,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识别。识别风险需要做到全面和客观,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周密的系统的调查分析,综合归类,并揭示潜在的风险及性质。
        (2)开展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其目的在于各类风险能被有效地鉴别。
        (3)建立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结构化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这个体系须以国家相应的规范、标准为基本要求,结合行业特点,从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确定风险控制对策。
        (4)执行与改进。组织风险管理各项措施的实施,并采取监测、预警等多种手段,不断反馈、检查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调整和修正,确保风险预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流程可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管控措施是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1.3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按照风险预控管理的要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满足“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因此,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应当具备可操作性、易于掌握的特点,基准的风险评估一般采用定性评估方法,目前主要应用的有: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方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预先危险性分析等方法。
        1.4 风险评估的方法
        任务或活动中的各个步骤中的危险源被辨识出后,就要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基准风险评估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具有简单、直观、容易掌握的特点,通过基准风险评估可以清晰地展现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在进行定性风险评估时,常用严重度等级表示危害性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用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表示危害性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而严重度等级和可能性等级通常是评估者赋予一定的权重来计算。目前主要应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LEC方法、风险矩阵法。
        1.5 风险控制
        按照风险预控工作流程,当风险评估结束后,应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对各类危险源制定和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分为管理层措施和技术措施两大类,一般采用排除、替代、隔离、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及个体防护等六种方法来控制风险[2]。
        2 新朔铁路机务分公司风险预控管理方法、策略及实施效果
        2.1 机务分公司危险源辨识方法
        机务分公司采取工作任务分析法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任务分析法[3]就是指对某项任务具体分解成工作步骤以后,对照可能导致的危害分类,确定每个工作步骤中存在的“人-机-环-管”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缺陷,即危险源。
        2.2 机务分公司风险评估方法
        机务分公司采取风险矩阵法[4]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矩阵法从人员健康、经济损失、人身伤亡(安全)、公共反映、环境事故等方面描述危害事件的后果,共分为六个等级,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矩阵法评估图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分为六个等级,给予每个等级赋予不同的权重,后果和可能性的权重之积即为风险值。
    S(严重性)=1-6(安全事件、一般D类事故、一般C类及以上一般A类及以下、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P(可能性)=1-6(不可能、很少、很可能、可能发生、有时发生、可能)。
    R(风险值):R=PXS;矩阵中的A类区域为高风险区,其风险值在18以上,是不能接受的,B类区域为中等风险区域,是不希望有的风险;C区域为低风险区域,是可以接受的风险。
        2.3 机务分公司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
        2.3.1 机务分公司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机务分公司共存在危险源487项,其中按高中低分类,高风险危险源24项,中风险危险源235项,低风险危险源228项,;按人-机-环分类,人的工作活动方面危险源共368项,机器设备方面的危险源共89项,环境方面的危险源30项,如图2所示。
 
    图2 机务分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2.3.2 机务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机务分公司采取了如下风险控制策略,加强风险预控管理。
        (1)按层级进行风险控制。按照机务分公司管理架构设置,对各类危险源按照分级分层的原则加强管控。
         1)公司层面,重点加强高风险危险源控制,兼顾中低危险源控制。
         2)车间(中心)层面,重点加强高、中风险危险源控制,兼顾低风险危险源控制。
         3)班组层面,全面加强高、中、低危险源控制。
        (2)根据辨识结果,人的工作活动方面危险源占危险源总数的76%,重点从规范人员作业活动着手,强化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加强工作活动危险源控制。具体措施为:
         1)抓好标准化建设水平,制定了各层级标准管理流程和作业流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进行作业,杜绝违章违纪作业的行为,提高整体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一是管理层加强风险预控管理知识学习,掌握风险预控管理方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加强风险预控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专业人员的培养,壮大风险预控安全管理队伍。三是加强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评估结果的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作为支撑,使员工切实掌握岗位风险、危害及执行标准,指导现场作业。
        (3)强化设备保安能力,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采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加设安全防护装置等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因设备原因造成的对人身安全和运输生产造成的影响,实现设备保安的目的。
        (4)采取措施,消除环境风险。一是制定了一系列防护制度,尽量减少人员在有害环境下的暴露率,二是要加强个人防护管理,严格按照标准为员工配发防护用品,监督员工正确使用佩戴防护用品,提升员工个体防护能力。
        2.4 机务分公司风险预控管理实施效果
        自机务分公司实施风险预控管理以来,使风险预控的理念深入广大职工人心,通过积极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大幅度地降低了事故和行车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有效地遏制了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公司已多年未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且在在运量逐年上涨的情况下,行车设备故障件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并被原神华集团和国家能源集团多次评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达标单位。
        3 结束语
        风险预控管理与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相比更注重科学和规范,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标志和需要。希望本文通过开展以新朔铁路机务分公司为对象的风险预控管理研究,能为铁路企业实施和加强风险预控管理,提高辨识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建议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魏玉光,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普及读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年(8):15-16
[2] 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13-15
[3] 李明林.风险管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6年(3):29-30
[4]丁辉.安全风险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9):3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