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月31期   作者:邱凯
[导读]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邱凯
        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各省市区针对新建水利工程项目以及老旧改造水利项目,更加注重生态协调发展,不断尝试从技术层面寻求新突破,并不断通过法律与政策予以约束和规范。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
引言
        随着人们对河道景观、自然环境、水体文化等要求的提升,河流生态修复越来越引起工程界的关注。生态修复因存在成本低、能耗少、投资好、生态效果好等特点,逐渐成为未来河道整治的发展方向。
一、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
        1.1 对原有生态环境破坏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不仅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极易对施工地点的周边植被生物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被破坏后的工程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相对缓慢,因此即便施工单位开展植被重新移栽工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起到固水固土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会影响施工区域内土壤的含水量,加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1.2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广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多数选择就地取材的方式获取施工原材料,整体建设对土石方工程影响程度较高。大量的土方石开挖工作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在该工程建设完成后对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平衡做造成的破坏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若未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将会造成施工地点的自然条件主恶化,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的土壤逐步松散,再加上周边土壤的保水性能不断降低,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要开展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不应该盲目的使用某一种固定的模板,而是需要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出发,更好地开展环境修复工作,制定科学的策略,让环境修复得到很好的持续和延伸,加大生态重建力度,尊重当地的群落结构,延续其自然的生态系统,尽可能让当地景观保持原生性和完整性。
        2.2安全性原则
        任何工程都要重视以人为本,注意当地的道路行车安全,选择好的绿化修复方法来给景区提供正常的行车环境。
        2.3科学性原则
        要重视科学性将不同的环境生态修复项目,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来开展不同的策略,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以及植物类型选择合适的植物栽培办法保障生态。
三、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3.1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技术
        现阶段,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的区域就是坡耕地,若25°以上的陡坡未能落实贯彻退耕还林的发展政策,将会加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程,导致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愈演愈烈。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快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保证我国农民收入的同时,促使水流水电工程顺利进行。
        3.2封山禁牧养畜生态修复技术
        为了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周边植被生长,促进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应贯彻封山禁牧、围栏饲养以及轮休轮牧等策略。通过加强对当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控制,减小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速半农半牧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

工作人员可利用乔灌草混交方式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固山固水作用,继而有效缓解水电工程的水土流失情况。
        3.3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经济林木的生态修复,相关部门可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善原有的单一经济林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立体开发、循环使用的新模式,提高经济林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经济林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模拟生态食物链结构的运行模式,环环相扣,形成整个生态林运行的一条龙服务运行,进一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水土生态修复管理
        4.1加强水环境监督管理
        水环境监督机制,无疑对于水环境的保护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要能实现对于基本监督效果的保障,必须有效地落实科学的监督机制。监督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指导流程机制,保障有关的工作人员能发挥出良好的管理监督效果,实现在监督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出良好的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化优势。而且在监督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保障良好的管理监督执行效果。在环境治理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能实现对于基本管理监督科学性工作开展落实的有效指导。水环境监督管理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实现对于基本监督优势的发挥,实现在监督工作开展中,制定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保障监督机制能顺利的执行。
        4.2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首先,各省在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之中,要尽可能打通每一项政策之间的连接渠道,并且还要制定一些指标奖励等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政府和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为进一步实现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资金和资源的平衡,必须将土地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获取资源的关键途径,推动其他资金的涌入;最后,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要将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实际工程的实施。
        4.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田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考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要从根源上消除农业面源污染,需要政府的引导,科学种植、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以管理和引导为主,通过将农田废弃物变废为宝,控制化肥施用量等,能有效减少70%以上由农业生产的总氮、总磷等营养元素进入到河道水库中。而且该水库保护区内村庄较多,还有大面积基本农田以及荒山荒坡,点面源污染严重;水库保护区内仅有一个自然村庄,点源污染相对较轻,但是保护区耕地较多。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对保护区内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大量种植经济果木,但是,目前大部分果木处于幼苗阶段,尚未发挥效益,当地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同时水库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这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引导,给予一定的补贴,确保生态的恢复能够有序进行。
结束语:
        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恢复遭受破坏的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功能,对促进区域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应用和研究前景非常广泛。河流生态修复将景观美学纳入设计理念,强调河岸带宽度和景观设计的合理规划,生态修复、环境景观美化、防洪治理、水质净化的协调统一,营造河道景观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相融、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以达到河岸休闲娱乐与居民亲水的要求。因此,生态修复工程要融合美学、经济学、生态学、规划学、环境科学、水力学等多门学科,在遵循生态健康基本标准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恢复河流活力、生机及其生态功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丁军.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07):55-56.
[2]王利霞.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8):246.
[3]雷世清.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26):38-39.
[4]赵云朋.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216.
[5]赵心畅,张晓利,徐洪霞.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