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甜媛
长江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重庆市涪陵区 408100
作者简介: 彭甜媛,长江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摘要:就业关于社会大局,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全球经济下滑撞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此次报告中,“就业”一词被提及了39次之多,可见稳住就业已然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当前,国家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更是夯实了底线思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兜底上,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其中,就业仍然是国家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就业节奏被打乱、毕业生就业压力氛围沉重是现实的困难,除此之外,企业招聘少、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以及毕业生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原因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养,如何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是社会各界空前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教育事业成效体现和民生稳定的突出问题。
一、不断加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工作目标的高效实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而且包含一定的其他方面专业知识和内容,并且其各项工作开展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要求均比较高,因此,为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需求,就需要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对就业指导专业人才的引进,并不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不断完善“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黄金阶段,大学生的心智逐渐发展成熟,具备较强的行动力和一定的分辨力,同时,通过各项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这种综合素质能力会更强。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融入其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与奋斗目标,学会把握机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导,促进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在“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充分融合。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是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组织求职讲座或招聘会,并未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就业指导模式缺乏长期规划。阶段性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就业指导则是结合大学生个体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个体的兴趣性格、特长和能力有机结合。并且应针对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内容,充分发挥职业指导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和锻炼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充分了解当前的国情和就业形势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可行性的发展目标和就业观念。大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均会持续的动态变化,所以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不仅能跟随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改革创新,同时也应遵循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实行“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分年级、分专业来实施就业指导,充分凸显职业规划的长远性。高校应坚持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
针对大一学生,着重引导其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选择,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就业形势;针对大二学生,着重结合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针对大三学生,着重专业实习和能力拓展锻炼,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针对大四学生,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在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面试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二)高校在“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高校与社会的充分融合。
就业指导模式作为实践活动本身则具有社会性特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扶持。高校应定期组织毕业生座谈会,并且对高校毕业生展开持续的跟踪调查,聘请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的人员或招聘者作为校外职业规划指导师参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用人整体情况的现实,主动拓展就业市场。主动走出校园,对接企业,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毕业生,积极推荐与岗位匹配度较高的优秀毕业生到适合的岗位就业。另一方面,主动探索搭建实习实践基地,挖掘就业市场。注重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基地的同时,达成用人意向协议,推荐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在该单位就业。
三、不断优化“2+1+1+x”就业课程指导体系,强化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课程指导体系的构建,对指导学生精准就业意义重大。笔者认为,高校可探索构建“2+1+1+x”就业课程指导体系。“2”即两门课程,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课,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第一个“1”即重视就业指导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认真研究科技创新竞赛、科技成果转化设计、创业能力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创新学分应用等问题;第二个“1”即实施一项制度,即“就业导师”制度,坚持以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为主体,专业咨询师为抓手,依托校内业务骨干教师、校外各行业杰出人才及生涯教育专家等,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实践;“x”即举办各类就业创业讲座、培训以及定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挑战杯大赛、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类职业体验活动。
四、不断提升“大数据化”就业全过程精准管理
高校要充分运用当前大数据技术提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打造高效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此平台定期发送企业中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招聘信息,企业可以全方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出社会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通过对稀缺型人才进行培养,可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从而向社会输送大批社会有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专业、分类别对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跟踪调查,有利于高校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分析出真实有效的就业率。
民生,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民生解决好了,人民群众就能安宁、幸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动态变化的,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福祉,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就业推进机制的有效建设是需要长期探索,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不能达到短期一蹴而就的效果。当前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有逐步建立起契合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变化的就业推进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效果,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屈的鹏.大学生精准就业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2020(28).
[2]金邦才,雷刚.优化大学生就业准备机制[J].中国就业,2020(10).
[3]陈修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2020(26).
邮寄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长江师范学院聚士兰庭小区
收件人:媛媛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1366765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