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静雅 肖涵
1.(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
2.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当前进一步发展“新工科”,促进学科交叉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海洋强国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过程不再局限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研究,其美学层面的升华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够给海洋旅游经济带来直接发展效益。因此高校开展相应学科交叉研究便能很好的做到将船舶与海洋工程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精髓相融合,借助学科优势为学生搭建相关资源平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科交叉、海洋旅游经济、船舶与海洋工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新工科”建设计划后,全国高校陆续启动了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并逐步推行。“新工科”较传统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处在新工科研究范畴内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则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新局面。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实现海洋强国的前提就是发展海洋经济,而海洋旅游经济则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第四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十四五发展目标的议题着重讨论研究,因此要大力推广船舶与海洋装备的研发创新,提升国家海洋旅游经济效益。
本文探讨在“新工科”理念背景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将船舶海洋工程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优势进行融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提出可借鉴的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方式,让船舶与海上装备设计更具观赏价值。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生涯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研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传统专业培养模式与现存问题分析
传统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船舶设计、研究、试验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学科在过去的教学培养中中大多只考虑到船舶建造的合理性、科学性,鲜少考虑到其造型美观与艺术性。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经济的背景下,给原有的海上装备增添艺术性,增强旅游欣赏价值,是新工科理念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思考及改进的部分。
绝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道路狭窄、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主要由于近几年艺术设计类学科毕业人数增加,所对口的就业岗位紧缺,学生想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单位难度较大。因此除了重视学生本身艺术素养与设计能力培养,还需顺应时代把握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本领硬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现有做法分析——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为例
为面向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培养我国邮轮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促进船舶海洋工程与艺术设计等学科交叉融合,武汉理工大学于2019年6月成立了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与邮轮游艇研究中心,针对学科融合及学生培养,具体有以下做法:
1、专注科学研究,制定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研究中心以船舶海洋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以现在承担的国家“大型邮轮创新工程”、“中型邮轮”、“极地邮轮”与“江海直达船舶”专项为基础,联合各相关学科形成若干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在船艇美学、船艇材料、绿色江海船舶技术、智能江海船舶技术、邮轮游艇设计制造等领域实现交叉融合,旨在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江海船和邮轮游艇研究高地。
2、组建内设机构,发挥跨学科优势促进中心发展。
中心根据现有师资力量的研究方向组建出四个研究所,分别为绿色智能船舶研究所、邮轮游艇设计研究所、船舰力学研究所、新型海洋装备研究所。各研究所通过跨学科、学部院系通过不同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申报与实施,形成标志性成果,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艺术设计学科、信息与自动化等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其中邮轮游艇设计研究所以及新型海洋装备研究所主要将船舶海洋工程与艺术设计类学科相融合,汇集两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与拔尖人才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船舶与海上装备项目的实际设计建造提供技术支持。
3、依托学校大型邮轮游艇梦工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培养新型人才。鉴于未来邮轮游艇的巨大市场前景对特殊复合型人才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量需求,学校凭借在该领域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所具备的学科优势创办了“大型邮轮游艇梦工厂”这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科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协同等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与研究,为我国大型邮轮游艇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4、计划组建本科生实验(试点)班,逐步落实学科交叉培养计划。中心为响应国家以及学校对于“新工科”理念下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培养要求,计划组建本科生实验(试点)班,主要生源来源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艺术设计类、信息工程、自动化等学科。来自各学科的核心师资力量集中围绕中心“绿色、智能”的核心研究理念,为本科实验(试点)班制定出个性化的全套培养方案,设计出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本科课程,以升学保障或对个人发展有利的激励措施吸引各学科有志优秀本科生加入到其中,为其拓宽就业选择。
四、培养方式探索创新的相关补充研究
基于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学科交叉的相关研究与做法,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有关船舶海洋工程与艺术设计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与补充:
1、进一步深化落实“产、学、研”合作。高校在搭建好相关学科交叉教育平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产生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校还可以联系相关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在企业内聘用就业创业指导老师为学生定期开展讲座、培训。同时还可与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定向培养机制,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保障,让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学科交叉型人才,达到双赢效果。
2、增强师资力量,切实做到课程与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可聘请国内外相应研究领域的有关专家定期来校交流指导,创建以学科交叉为基调、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国际化研究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交叉课程和研究团队,设计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类课程要区别于传统课程,要应对时代需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塑造出具有扎实学科基础、掌握优越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
3、鼓励建设“船海+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高校可根据学科交叉研究发展需要,建设相关科教平台或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研究场地与研究资源,让学生做到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主动投身创新创业研究。
4、对于投身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师个人发展方面,可提供具有个性化、偏向性的激励措施。学校在教师个人发展与职称评聘等方面,对于为学科交叉工作作出贡献的教师,可适当提供个性化条件支持。例如在条件指标中可增设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或比赛取得一定成果等。这样可以吸引到更多教师拔尖人才投身到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去,探索创造出更多研究成果。
五、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为响应我国“新工科”建设计划,着重探讨了学科交叉背景下将船舶海洋工程学科与艺术设计类学科优势相融合,制定研究系列可行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今后高校学科交叉工作中得以逐步推进落实,构建出更加成熟的“新工科”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发进一步实现海洋强国重要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戴静雅(1993.4—),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实验技术教师,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
肖涵(1989.1—),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国际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