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凤
北京市门头沟区环境监测站,北京市,102300
摘要:为了解门头沟区冬、春季PM2.5和TSP质量浓度变化特征,选取了了门头沟区2018年12月-2019年5月高密度大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PM2.5和TSP的空间差异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与特殊天气的关系。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Original Kriging)法得到的门头沟区冬、春季颗粒物浓度分布图显示,PM2.5和TSP浓度从由西面深山区向东面浅山区、城区逐渐增大,局部地区的颗粒物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逐月变化表现为春季TSP的质量浓度最高,冬季PM2.5质量浓度最高。逐日变化反映了TSP和PM2.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受每日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逐小时变化呈现双峰趋势,PM2.5的小时变化与TSP相似,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平缓。
关键词: PM2.5;TSP;时空变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及防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1]。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TSP、PM10和PM2.5。在各项空气污染指标中,北京地区以颗粒物污染问题较为显著,对环境、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有着较大影响。研究发现,PM2.5作为PM10的一部分,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危害较大,当其浓度较高时,降低能见度,严重危害人体将康。TSP浓度很高时,会大量吸收可见光降低大气能见度,吸收或吸附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对建筑物和各种器械有一定的腐蚀作用[2]。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正西,全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本区面积的98.5%。地势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往的研究局限于门头沟区孤立的监测点,无法对门头沟区PM2.5和TSP污染水平进行整体分析,且局限于细颗粒物。本次研究,覆盖了门头沟区九镇四街的PM2.5和TSP的质量浓度监测点,将门头沟地区冬春季PM2.5和TSP 质量浓度分布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受时空和特殊天气影响,全区PM2.5和TSP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我区大气污染物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点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
选取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九镇四街自动监测站点,各个站点及位置分布见图1和图2,分别收集以上监测点2018年12月-2019年5月的PM2.5和TSP质量浓度的24h日均值以及2019年5月PM2.5及TSP的实时浓度值。
1.2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到2018年12月-2019年5月的PM2.5和TSP质量浓度的月均值,并以此为依据利用Arc GIS 10.2软件进行普通克里格插值(Original Kriging)分析,通过已知点的浓度预测整个门头沟区PM2.5和TSP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PM2.5和TSP质量浓度的时间特征主要通过SPSS 20.0软件整理分析。结合PM2.5和TSP质量浓度分布,将门头沟区划分3类区域,第一类是分布在深山区的监测点,第二类是分布在浅山区的监测点,第三类是分布在城区和东南部的监测点,来对比浓度区域差异。
2 污染源特征结果与分析
2.1 TSP和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2.1.1 门头沟区颗粒物质量浓度整体特征
门头沟区PM2.5和TSP质量浓度月均值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TSP质量浓度12月份出现大高峰,4月份出现小高峰,呈现出双峰型。PM2.5质量浓度从12月开始到4月份平缓升高,4月份之后开始降低。
2.2.2 TSP、PM2.5区域分布特征
冬春季门头沟区 TSP和PM2.5地面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特征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TSP和PM2.5地面浓度分布冬春季由西面深山区向东面浅山区、城区逐渐增大,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东面由北向南方向TSP和PM2.5浓度逐渐增大。TSP来源主要有建筑尘、土壤尘、汽车尘等。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煤和机动车[3] ,近年随着北京市推行清洁能源政策控制燃煤使用,交通源的占比提高[4]。人类活动量大,植被覆盖率低,车辆多,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都会增加TSP和PM2.5质量浓度。coHesketh等[5] 的研究结果表明:粒径小于50μm的颗粒,会因为浮力及涡流而悬浮于大气中相当长时间,并可以传送到远处;粒径介于50-100μm的颗粒,可以成为悬浮状态,但是很快就会沉降下来。从地形上看,门头沟地势呈扇形,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沿山间河谷容易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有助于TSP和PM2.5的扩散到远处。从气候上来看,冬季门头区气候寒冷干燥,每年从11月下旬到翌年2月份几乎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影响,以北风、西北风为主,大量颗粒物随气流被夹带到了东南部地区,风速在东南部平原地带有所减弱,造成了颗粒物的积累。春季多为东南风,对于南北梯度有一定的减弱作用,因此造成门头沟区颗粒物浓度分布冬春季节差异。
2.2 TSP和PM2.5时间分布特征
2.2.1 TSP和PM2.5月度变化特征
从2018年12月-2019年5月门头沟区各个高密度点的月平均浓度曲线(见图3、4)中可以看出,PM2.5的质量浓度在深山区、浅山区和城区2月份浓度达到峰值。TSP的质量浓度深山区、浅山区和城区在12月份出现大高峰,4月份出现小高峰,呈现出双峰型。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因为12月份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正处于采暖期,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再加上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使得12月份TSP最高。春天北京地区都会经历沙尘天气,这种区域传输是导致4月份TSP浓度较高的原因。PM2.5由于冬季能源不断消耗,污染物浓度增加,扩散条件差,PM2.5的质量浓度随之升高。随着冬季结束,天气变暖,气候条件的改善,植被发芽,PM2.5的浓度逐渐降低。
图6 门头沟区整体PM2.5和TSP质量浓度日均变化情况
2.2.3 TSP和PM2.5小时变化特征
从门头沟区各监测点的平均日变化情况来看,不同区域监测点TSP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7。
深山区,大体呈双峰趋势,在早晨6:00-8:00左右达到峰值,随着太阳的升起,辐射量增加,大气及地面继续累计温度继续升高,局部温差较大,空气流动性增强,TSP平均小时质量浓度随之下降,随后夜晚到来,人们开始外出活动,TSP 质量浓度再次呈现攀升趋势,并在23:00-24:00达到峰值,从0:00之后,变化趋势较为缓和,随时间降低。
浅山区,在早晨6:00-10:00有一个变化幅度很小的平台期,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流动性增强,粒径小的颗粒悬浮于大气中被传送到浅山区,并不断积累,粒径大的颗粒会很快沉降下来,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午后太阳辐射减弱,局部温差大,空气流动性增强,浓度逐渐下降,随着夜晚到来,人们开始外出活动,车流量增大,在23:00-24:00达到峰值。
城区和东南部地区,随着太阳升起,辐射量增加,空气温度升高,人类活动频繁,污染排放开始加剧,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午后太阳辐射减弱,局部温差大,空气流动性增强,TSP平均小时质量浓度降低,随着夜晚到来,下班高峰期,车流辆大,人类活动增多,在22:00左右达到峰值。
不同区域监测点PM2.5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8。深山区,PM2.5变化曲线变化幅度在10μg·m-3 ,在早晨6:00-8:00左右达到峰值,随着太阳的升起,辐射量增加,大气及地面继续累计温度继续升高,局部温差较大,空气流动性增强,平均小时质量浓度随之下降,随着夜晚到来,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各种能源的消耗,再次呈现缓慢上升升趋势在23:00-24:00左右达到小高峰。
浅山区,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流动性增强,粒径小的颗粒悬浮于大气中被传送到浅山区,并不断积累,在早晨7:00-10:00有一个变化幅度很小的平台期,在中午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段11:00-12:00左右达到一天中峰值,午后太阳辐射减弱,局部温差大,空气流动性增强,浓度逐渐下降,夜间来临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车流量增大和各种能源的消耗在18:00-20:00达到小高峰。
城区和东南部地区,随着太阳升起,辐射量增加,空气温度升高,空气流动性增强,细颗粒物从浅山区被传送到城区,并在上班高峰后,污染排放开始加剧,在11:00-12:00左右达到一天中峰值,午后平均小时质量浓度随之下降,随着夜晚到来,下班高峰期,车流辆大,人类活动增多,PM2.5质量浓度缓慢增加,在18:00-20:00达到小高峰。
结 论
(1)PM2.5和TSP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梯度特征,从西面深山区向东面浅山区、城区逐渐增大,局部地区的颗粒物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具体差异体现在潭柘寺地区>城区>军庄地区。
(2)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月变化曲线显示,PM2.5的质量浓度在深山区、浅山区和城区2月份浓度达到峰值。TSP的质量浓度各镇街在12月份出现大高峰,4月份出现小高峰,呈现出双峰型。
(3)门头沟整体TSP和PM2.5质量浓度每日差异情况,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m秩相关系数为0.885,P<0.01),且日波动范围较大。
(4)逐日变化反映,TSP浓度在深山区早晨6:00-8:00和夜间23:00-24:00左右达到峰值;浅山区6:00-10:00有一个变化幅度很小的平台期,在中午11:00和夜间23:00-24:00左右达到峰值;城区和东南部地区在中午11:00和夜间22:00左右达到峰值。PM2.5的小时变化月与TSP相似,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平缓。
参考文献
[1]严刚,燕丽.“十二五”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5):20-23
[2]李尉卿. 河南省主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TSP和 PM10 污染特性[J]. 河南科学,2004,22(5):7142717
[3]郭建超.城市林带及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4]王彤,华阳,许庆成,等.京津冀郊区站点秋冬季大气PM2.5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9,40(3):1035-1042
[5]Goossens D,Offer Zvi Y.Wind tunnel and field calibration of six aeolian dust samplers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1043-1057.
[6]林巧莺,陈永山.我国城市冬季PM2.5空间特称及其人为影响因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4):460-465
[7]埔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2.5污染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11,22(6):716-723.
[8] 赵文慧,宫辉力,赵文吉,等.基于统计学的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异性及气象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1):2154-2163.
作者简介:杨金凤,女,1983年1月,北京市,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环境监测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