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李文娟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诸多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和功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

李文娟    四川省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四川  南充  6376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诸多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和功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技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32-01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进行文字学习的开端,学生对阅读文字的前后联系分析,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率,促使学生对基础文字的快速学习和掌握。其次小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中的阅历和经验稍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写作和表达。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快速获得进行表达的样板,提升学生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最后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和风格,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有效发展。其对强化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有着极大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拓展自身视野,丰富自身知识面,而且对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越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为小学生未来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压制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支配地位和主导权,教师越俎代庖地对阅读“标准答案“进行讲解,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的阅读思路趋于保守,对教师讲解形成一定依赖情绪,思维方式逐步刻板僵化。
        2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生了分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自说自话的情况,导致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效果相对降低。此外教师的单一教学方式,也会逐步消磨学生的兴趣和耐心,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失落情绪,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期发展。
        二、阅读策略
        1立足于教材,掌握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靠基础设置之外,教师还要从教材中挖掘资源,运用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方法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进而让他们能够高效地进行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角色,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把阅读的方法以及技巧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教师还要注重用兴趣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阅读信心,把握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涵,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组织读写练习,深化学习感悟
        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对单篇内容进行理解,而是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阅读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利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巩固。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写作作为一种与阅读具有紧密联系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与应用能力,所以完成基本的阅读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尝试运用读写结合的练习方式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



        如:《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向读者展现了春节的热闹和隆重,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和美好。完成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练笔任务。学生可以将春节或者其他传统节日作为描写对象,结合文本内容以及本地现实生活对节日习俗进行描写,并谈一谈自己从这些节日习俗中获得了怎样的感受。最终,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传递中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3多种朗读形式并用,提升阅读技能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让口耳并用,增加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真情实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大。因此,要想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朗读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个别读、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预设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得到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把控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时期,学生刚进入学校,对各种事物还都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就喜欢上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在课堂上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教师在教授《找春天》时,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春天里都有哪些事物,让学生自由回答,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逐渐引导,让学生更加理解《找春天》这篇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有代表性的卡片,让学生在其中找出哪些是代表春天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然后总结春天的特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层层引导,便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5掌握有效阅读方法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阅读方法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自身开展阅读活动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一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进而更好地达到阅读目的。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搜索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时,就可以让学生采取目标阅读法,引导学生快速地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又如,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文本阅读后进行复述的话,就可以教授给学生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快速浏览的方式了解文章的大意。又如,如果教师定下的阅读目标是“点出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主旨”,其就需要引导学生采取揣摩法开展阅读活动。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思考,对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揣摩。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加强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传朝.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作文教研,2019(09):91-93.
[2]罗爱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堂研究[J].基础教育,2019(01):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