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课堂讨论,优化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浦春燕
[导读] 讨论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交流观点、分析状况的一种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平时工作中时常发生。学习是学习者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也包括在其中。人与人之间交互的重要形式是讨论,因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这种学习形式却非常缺乏。基于此,本文章对组织课堂讨论,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浦春燕   云南省曲靖宣威市宝山镇明德小学  655405
【摘要】讨论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交流观点、分析状况的一种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平时工作中时常发生。学习是学习者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也包括在其中。人与人之间交互的重要形式是讨论,因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这种学习形式却非常缺乏。基于此,本文章对组织课堂讨论,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58-01

        引言
        课堂讨论是调度集体力量展开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明确讨论目的、营造讨论氛围、升级讨论形式、创新讨论评价,从更多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并在深入互动交流中达成更多学习共识,让学习认知自然内化。
        一、营造讨论气氛,调动生本互动思维
        课堂讨论启动后,教师要对活动气氛进行有效渲染,媒体展示画面、教师生动介绍、学生典型发言、课堂演绎活动等,都可以为讨论形成背景支持,对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时,需要发挥关键作用,而不是做旁观者,如果有需要,教师可以直接进入讨论环节,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对讨论活动进行科学控制和调度,确保讨论交流更为充分。
        二、明确讨论主题,采用课堂互动与小组合作结合的方式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特性”时,数学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互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前准备三角形实物教具,将教具分发给每组的学生,并设置“观察三角形,分析三角形的特性”的讨论主题。组内学生依据自身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小组组长将组内学生讨论的结果书写下来,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组长讲解讨论的过程和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三角形特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与自己罗列出的特性进行比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高了表达能力,将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与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之后,意识到了自己未考虑到的部分,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挖掘数学之美,开展课堂讨论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学科看似复杂,其实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存在的简洁美以及对称美,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存在的真正魅力。小学数学整体的难度不高,教师更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数学之美。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感受算式存在的规律以及对称之美,为学生学习后期较为深奥的数学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拓展延伸题,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存在的真正魅力。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出“1×1”“11×11”“111×111”的数值,并推算出“1111×1111”“11111×11111”的答案,从1,121,12321中,学生就可以发现这个计算是存在规律的。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杨辉三角这个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为学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也制约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地开展讨论与互动。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真正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就数学问题来开展深入探究以及积极互动。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互动机会,以此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解放学生的嘴巴,教师还应该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课堂讨论互动情境,鼓励学生就某一数学问题来开展深入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或者巧妙挖掘学生实践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来开展课堂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就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课堂互动与课后交流,全方位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五、做好课堂讨论交流评价,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想要加强课堂讨论交流的效果,需要教师做好课堂讨论交流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养成全面、科学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讨论交流中,教师基本上很少主动参与,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尽量放松下来,从而提升课堂讨论交流的效果。但是,缺少了教师的监督,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开始聊天,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从而导致讨论交流效率较低。因此,对于每一次课堂讨论交流,教师都要积极做出评价:对于积极参与、认真讨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那些利用讨论交流时间来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要严厉批评。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讨论交流来进行课后总结,及时梳理讨论交流中涉及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讨论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讨论的形式,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学行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提出要求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来推进课堂讨论,并进行有效组织,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蔡亚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05): 162.
[2]周建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9(31): 112.
[3]王玲霞,吴之光.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组织[J].中华少年,2019(0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