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性语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穆淑萍
[导读]

穆淑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8团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49-01

        教师激励的语言或者行为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随着课程的深入,绘画要求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越来越体会到能力拓展过程中自我蜕变带来的成就感与挫折感伴生。这种挫折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学生主动创作的自信。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等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身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及行为,积极合理的使用激励性教学策略,降低学生的挫折感,放大成就感,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自觉性。因为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孩子自信心,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绘画水平和手工制作技能,教师的正面评价即对学生使用鼓励性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考虑保持课堂纪律,教会小学生如何去画简笔画、怎样掌握正确的涂色方法等等,教学活动中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状态中,因学生的兴趣、个性不同而使学习效率较低。
        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怎样使活动室内气氛和谐,让学生感到宽松、无拘无束,在活动中充分彰显个性,体现孩子天真、好奇、活泼的天性,在学习中因得到表扬,鼓励而增强自信心,发挥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鼓励性语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美术课就是一堂让孩子充满好奇、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提过多的纪律要求,应允许学生随便提问,教师给予及时解答,教师融入学生活动和讨论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更加喜欢上美术课。如教孩子画小汽车,小汽车有哪些基本型?学生能大胆想象,教师画出方形,问学生像什么?,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小房子、车厢、地毯、车灯、车斗……”。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予以肯定,这时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后让每个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形状的小汽车,并说出其功能,再给予鼓励,使班里的学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教哪门学科,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多使用“你真棒”、“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呀”“请大家向××同学学习”等鼓励性语言,并伴以掌声、动作、或者小奖励。如:发小红花、小红旗等等,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年级(1)班的米娇小朋友,以前一上美术课,她就会发愁:“老师,我不会,我真的不会!”成了她的口头禅。开始,都是我手把手地教她画或者做手工,下节课她仍然说她不会,我分析是她有了依赖心理。有一次,我教班里的学生画太阳,我教完后先说:“上回米娇小朋友画的小草非常棒,我相信她这回也能画得很棒。”说完我走到米娇身边,摸摸她的头,轻声鼓励说:“米娇,和老师一起画,你一定能画好,以后有可能成为一名小画家呢。


”她听了我的话微微点点头,半信半疑地拿起笔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并给圆穿上漂亮的花衣服¬——弧线连接的光环。“好!再画上眼睛,太阳公公肯定能看到你为它设计了这么漂亮的新衣裳。”米娇看了我一眼,好象有了信心,连续画上了眼睛、鼻子、嘴巴,还给太阳公公头上戴了一朵小花......,终于画完了。于是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又夸奖了她。我看见她偷偷的看了看我和班里的其他孩子,在我的带动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米娇稚气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甜甜地笑。每次手工课结束,我就发现别的孩子都知道收拾自己的彩纸剪刀及其他手工工具,只有米娇不动手,要么趴桌子上,要么玩着其他东西,于是我灵机一动,如来个收物品比赛,教师说:“比一比看谁最能干,谁能将自己的桌面地上收拾的干干净净,把小纸片都安全送回家,谁就能得到一颗小爱心奖励。”这时同学们都想得到教师的表扬,米娇也快速地动起手来,不一会儿就收拾好了,她还能主动去帮助旁边的小朋友。又如站路队集合排队时,教师可说:“比比谁最像解放军叔叔,安全准时到达集合地点……”。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化思维,一经听到教师的表扬,便会争先站得整齐,有精神,速度也比平时快了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很容易做错事,而这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因为过多使用批评性语言,虽然当时能取得效果,但长期来看,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失去自信,也会出现很多预见不到的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闪光点,创设一种支持鼓励的气氛,要善于肯定他们,尽量顺着他们的思路,多使用“好”、“了不起”、“真能干”“你是未来小画家”“你有一双巧巧手”等语言,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我能干”、“我会干”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做每一件事,没有“我能不能做”、“不想做”的心理负担,大家能够融入集体,主动参与活动。
        二、鼓励性语言在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小学生往往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自我评价标准,学生生长发育中应该是充满快乐,无拘无束的,我们不应给他们按成人的思维去给出一些条条框框,无论是学习、还是美术兴趣活动培养,都应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自由提问,通过提问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可以增强学习绘画的兴趣。
        如:“自制小相框”,一开始,老师并不做示范,而是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发给班里的同学们,启发他们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怎样合理使用这些材料?让这些废旧物通过我们灵巧的小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和别人做的不一样,谁就能被选上手工制作大王。”小朋友便想出多种制作、拼贴方法,有学生用彩泥、筷子,旧挂历做相框及装饰等等。这时欣雨小朋友突然问:“老师,为什么会要制作小相框?买一个就很好哦”别的同学此时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因为它们比买的相框好看!”“因为它里面装得下很多很多照片……”。一个小小的简单的手工制作,就能让班里的孩子们如此兴奋,还能主动提出问题。这说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才能更加自信、健康的成长!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首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学生,主动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的优点和每一点进步,有意识地对他们多使用鼓励性语言,为学生学习美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