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寻找熟悉的陌生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潘丽
[导读]

潘丽    乌市第五十五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46-01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现代哲学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一旦变成习惯,就步履艰难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文艺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得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他们的生活积淀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还不够丰盈,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不够丰满,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文本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并通过陌生化阅读的建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界融合、张力消除的目的。“陌生化”之陌生,绝非对生活(事实)的陌生,而是对作品而言,是对认知上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的陌生,是对感知上浮光掠影、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的陌生。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这种“前结构”和“前思想”,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陌生化,就是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学习变得生动鲜活。其实质就是把脑中贮存的表象和再造想象,经过情和理的揉合,在联系网中自由驰骋,最后定格的创造过程。陌生化阅读,就是对接文本视野与学生视界的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消解张力。这便是陌生化阅读建构的另一层意义上的本质所在。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对文本保持新鲜感,保持“陌生感”,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建构去完成。教师对熟悉的课文读出新意、读出个性来,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题实践中,我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尝试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试图找到作者写作时灵感飞动的瞬间,让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相遇”,就有可能还原作者的感觉,就有可能使阅读与欣赏成为一种美妙的沉浸或超越。请看案例——
        此课文是三年级(下)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了文本中儿童团员没有歧视残疾人,他们对博莱克的小心呵护也赢得了观众的道德检阅。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创设如下情境,假如学生们是队长,老师是一名观众,现在观众突然像队长抛出一个问题。



        师: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生:这是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生:为了鼓励他。
        生:让大家关注他。
        师: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
        生:我会选择参加,大家尊重了我,我也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再说我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生:我会参加,我不想站在第一排那么显眼的位置,毕竟我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的步伐不如大家矫健,我想站在最后一排,至少不会因为我影响了集体。
        生:我不会参加,因为我担心由于我的出现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大家步伐一致,而我只有一条腿。……
        师: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
        像《检阅》这样的文章,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强者的施舍而讴歌、感动着。我们往往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教学中老师独辟蹊径,抓住了文本中“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里面的一个“放”,对教学内容多了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道德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学生。“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用这样的“陌生化阅读”话题,让孩子们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对于残疾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首要是尊重,尊重对方做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每个生命都应获得应有的高贵。
        “语言是如此透明,以致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了。”语言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在阅读之时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常常不由自主地丧失了自己作为读者应有的立场而“沉醉不知归路”,如果是一般性的消闲性读书,这样的状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却不能这样。这样的阅读,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让别人在自己思想的草地上驰骋”。阅读教学首先就要确立一种意识,要明确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世界。也就是说在欣赏作品之时要保持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要有意识地避免完全沉醉其中的痴迷状态,有意识地阅读文本,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不仅是被感动,而且要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