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高三作文升格指导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李艳春
[导读] 高三学生对于考场作文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基本能完成限时写作,难点在于提升文章的质量。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指导高三学生作文升格提出一些浅见。一方面是从大处来规范行文的框架,使之层次清晰,结构井然;另一方面是从细处来进行打磨,以凸显文章的深刻性,逻辑性,表达上更富有文采,从而提升作文的颜值。

李艳春    云南省建水一中
【摘要】高三学生对于考场作文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基本能完成限时写作,难点在于提升文章的质量。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指导高三学生作文升格提出一些浅见。一方面是从大处来规范行文的框架,使之层次清晰,结构井然;另一方面是从细处来进行打磨,以凸显文章的深刻性,逻辑性,表达上更富有文采,从而提升作文的颜值。
【关键词】作文升格;结构;立意;语言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39-02

        高考语文,作文占的分量将近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不致丢分太多,是高三语文备考复习的一大重点。
        一、现状反思
        写作是一个基于词、句、段、篇的统一的过程,一篇上乘之作,离不开深远的立意,精巧的构思,鲜活的素材;也离不开正确的表达,富有时代气息的遣词造句。同时,写作还跟学生的阅读有很大关系,它决定了一篇作文审题是否精准,眼界是否开阔。基于这些因素,反观高三的作文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功利性的命题思想。高三的考试多,周考、月考、模拟考等等,写作训练可以结合各种考试来进行。而在命题时,部分老师易受上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影响,以其为样板来命制作文题。如2018年高考的多套语文试题的作文涉及时政热点,导致2019届高三的考试作文题也多为此种类型。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倒是熟练掌握了这种作文的写作模式,但对其他新材料作文又感到无所适从,这并不利于学生充分应考。
        其次,功利性的套版模式。作为考场作文,要让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给你一个不算低的分数,“模式”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它能把一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直观地呈现在老师的面前,文章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井然。久而久之,模式化成了老师指导的圭臬,也成了学生写作的法宝。殊不知,这样的模式化,也掩盖了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抹杀了文章的亮点和深度,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第三,功利性的短平快阅读。人们都知道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但由于高三各科的高强度复习,高三的阅读已名存实亡,或者是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变为短平快阅读,也就是只忙得读优秀作文,读精彩句段,读万能素材。这样的阅读对拓展写作的眼界,提高立意的境界等方面作用不大,从而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高三作文升格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要突破点,只有教师导而有方,学生练之有道,才能让这“半壁江山”魏然不倒。
        二、适宜的“淡妆”,提升作文整体颜值
        议论文应该讲究布局,尽量做到纲目清晰,条分缕析,万不可信手拈来,过于随意。这样才能让阅卷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一览无余,了然于心。
        (一)“五步推进法”,搭建好文章的整体框架
        对于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实事材料类作文,这是一种适宜的构思方法,便于学生阐述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以一篇例文来看。
        标题:无关?有用!
        第一步——直面问题:看似“无关”实乃“有用”。
        第二步——深入剖析:全面发展乃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步——指出危害:以利益作为唯一标准的生活太庸俗无聊。
        第四步——提出对策:现代社会需要心怀梦想、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
        第五步——拓展升华:与“本职”无关的事,也是有用的,也值得我们用心投入。
        这样写来,行文思路清晰,章法成熟而又不失灵动。开篇简洁概述材料,在反诘中亮明态度。第2段联系材料,透析本质,强调危害,点明学习的意义。第3段作者顺势引用一个小段子,既灵活俏皮,又恰切点题,可谓一箭双雕。第4段站在社会高度,进一步阐述去功利化的意义,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点题,照应题目,结构圆合。
        (二)过渡照应,体现行文的灵活严谨
        一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确定的任务展开分析,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运用一些具有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将思维进行合理延伸,从而使整个写作内容环环相扣。安排这种过渡性的语句时,一定要在充分理解前后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任务的内涵,进而以承上启下的方式,实现整个论述的严谨性。
        1.总分布局,纲举目张
        【原题回放】
        曾获华语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之中要蓄起“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标题:思而后定,定助于思
        总论点:思力为定力之基,定力为思力之助,思而后定,定助于思。
        分论点:思力是定力的基础,惟有拥有独立的思考,才能保有方寸之心,不因他人而摆布。(分论点1,阐明二者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而坚韧的定力,则是思力的保障。有了定力才能坚持自我的意见和思考,不至因随波逐流而失去思力。(分论点2,阐明二者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结尾:“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个体的静水流淌,折射着时代的波涛汹涌,愿中国的新青年们思而后定,以定助思,凭善思之人与笃定之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再为橘子洲头,风流人物!(拓展升华、发出号召)
        2.承上启下,环环相扣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太极圣地陈家沟,常年居住着大批研习太极拳法的外籍学员。太极拳和针灸一样,在国外成为让人最信服的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巴西圣保罗市的幸福港迎来了鲁能足球俱乐部的23名16岁小球员们,他们除了足球训练,还学习葡萄牙语。



        材料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例文:
        标题:万紫千红春满园
        总论点:在文化的国度里,一枝独秀只是世界边缘的异类,唯有姹紫嫣红才是春色满园。(引用格言,提出观点)
        分论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如此文化的我们何其自信。(分论点1,保留自己的文化,“各美其美”,照应第二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如此文化的我们何其包容。(分论点2,引进他国优秀文化,“美人之美”,照应第二段)
        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中国在引进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分论点3,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美美与共”,照应第二段)
        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唯有推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方能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古有丝路悠悠连中西,欧亚文化共繁荣,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世界东方文化蓬勃发展。今有“中法文化年”、“中俄语言年”,有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开花。一花绽放,不是整个花园的春天,一星闪烁,也不是整个星空的璀璨,唯有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让世界各国文化之花绽放,才能打造属于世界的文化“百花园”。(“天下大同”照应第一二段)
        结尾:站在时代的际遇点,吾辈青年当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明天接续奋斗,谱写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华章!(拓展升华,发出号召)
        三、局部的“浓抹”,打造作文吸睛亮点
        一篇优秀作文除了整体构思得当之外,必须要有一些吸睛的亮点,我们姑且
        把它们称之为“好文三杀”。
        (一)深刻性
        文章的深刻指的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本质永远隐藏在事物表象的背后,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要分析事物内在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即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规律、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分析来龙去脉的方法。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说理的目的在于阐述原理,揭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指出事物的发展前途,以理服人,这就需要把事物的关系讲清楚,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发”的解释是:①启发:指点别人使有所领悟。《辞海》②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由此看来,所谓“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是指“观点”要使人有所感,有所悟,引人思辨,发人深省。
        要体现文章的深刻性,可以采用概念阐释法。议论文的说理、论证过程中,离不开概念判断。学习写作议论文,必须学习会对概念作分析。通俗地说,就是要解释、阐述概念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
        (二)思辨性
        以退为进,辩证说理,体现思维的严密性。例如:
        1.“快”与“慢”,并不完全对立。我们当然要奋力进取,当然要快速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而抛却一切;我们要的“慢”,是在前行的同时学会掬一缕花香在手,学会捧一缕温婉在心;是“不驰于空响,不骛于虚声”的踏实前行,是坚持脚踏实地大方向的不懈努力。它是前行的姿态,而不是停滞的理由,是奋进者的伙伴,不是堕落者的借口。《抛却喧嚣,以“慢”入世》
        2.然而,独创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孤僻傲娇,独创与共享也应对立统一、相得益彰。当西方国家妄图用靡靡之音冲淡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独创的京剧、昆曲与世界共享,在人类文化殿堂绽放光彩;当霸权主义妄图将世界置于水深火热时,我们独创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共享,为沿线国家带去春风与曙光。以独创引领风骚,而后共享创新成果,仍是新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享诚可贵,独创价更高》
        3.这个世界,是共享与独创并驰的世界,我们主张争做先锋独创,但不意味着将共享全部放弃,相反,应借力发力,用共享推动独创的发展。(辩证看待“影子”与“先锋”,提出如何处理“共享”与“独创”的关系。)我国现代史就是最好的例子,国家刚起步时百废待兴,选择充分吸收借鉴他国共享资源,并在发展后期向自主研发、独自创新高歌猛进,才有了美好的如今。“万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共享与独创也如此,不过我们可以将共享与独创结合,与世界同步。(举例论证,叙议结合。)《不做别人的影子,而做自己的先锋》
        以上文段都是在深入分析了论题的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辩证说理,从而使论证更充分,说理更透彻。
        (三)有文采
        作文语言靓丽多姿,最容易让阅卷人心生好感。于炎炎夏日里读到优美的文
        字,是一件快事。阅卷人心生好感,给出高分甚至满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如何打磨自己的语言,使之充满美感?积累和借鉴格言警句,灵活演绎、巧妙运用是一种好方法。
        在阅读中,一旦遇到思想深刻、韵味醇厚的句段,最好及时摘录下来。然后,借用多种手段,透彻理解。请看下面的美文片段: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节选自《古诗如酒》,作者祝勇)
        把这段文字进行灵活演绎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美文:
        1.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蒙娜丽莎》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使之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2.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尽管岁月斑驳,但没有生出铜绿;尽管空间无涯,其包含的美好情感,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蒙受一丝的损失;
        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斑驳的岁月并未使其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没有使其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4.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尽管岁月斑驳,但没有生出一丝的铜绿;尽管空间无涯,但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蒙受一丝的损失。
        好作文是练出来的,但要练对方向,练而有效。如能在大处施以“淡妆”,于细处精心“浓抹”,定能打造出高分美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