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薛成闯
[导读]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在素质教育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思维能力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追求。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虽说在新课改的号召和领导下,教学改革已取得不错的进展,但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却不尽人意,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薛成闯    浙江省龙港市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在素质教育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思维能力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追求。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虽说在新课改的号召和领导下,教学改革已取得不错的进展,但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却不尽人意,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68-01

        一、引言
        小学是学生正式接受系统化教学的起点,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小学数学思维的渗透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数学学习在提高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记忆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对数学的总结归纳,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以及有助于面对难题困题永不言弃的态度。除此之外,数学思维模式不仅帮助数学知识学习,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小学是学习接受的初级阶段,通过数学数字及图表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的锻炼和培养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功近利,对小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引导的方式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若操之过急,反而不利于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及方法,选择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1]比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课题学习,教师可以试图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西游记》中有一个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这里寸草不生,四人饥渴难耐,孙悟空摘来梨子给大家解渴,十万八千里一个筋斗云速速摘来16个梨子,问题来了,这16个梨子应该怎么分给四个人呢?课堂开始“骚动”,大家议论纷纷,教师借此机会引出课题,课堂教学效果颇为明显。
        数学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提问方式和授课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培养其形成假设、类比等数学思维.同时,教师应当优化作业布置,为数学作业增添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数学思维。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这一学习阶段也很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思维相对而言也更为活跃。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扩展数学思维能力。以“加与减”为例,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出到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先准备一些商品,上面贴有卡片,卡片正面为商品名称和商品价格,模拟购物的场景展开教学。比如,小学生已知一个文具盒18元,一个转笔刀11元,教师便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你现在手里有100元,买一个文具盒和一个转笔刀要花多少钱?收银员应该找你多少钱?”通过这些问题,教师便可以引出有关于加法与减法的知识,列出相应的步骤。让小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而分数的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这时教师便可以将图形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或圆形,将其平均分成两份,并将其中一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填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小学生的理解也会更深入,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进一步拓展。[2]
        大胆对数学问题做出假设,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给予学生亲切感和代入感,培养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难解题型时,结合以往的做题经验和知识积累,找出两者的相似点巧妙答题。
        (二)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力量,教师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呈现,这样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入。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优化设计,以“图形的运动”为例,要求能够按照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后的图形,教师可以选取几个经典的案例,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态演示的方法来讲解其中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也会得以拓展,今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会轻松解决。
        (三)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架构看似并无联系,实际上却是互相联系,有着他所属的知识体系,换言之,数学知识架构体系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上节课老师教学生简单乘法,1x1=1,1x2=2。第二节课,老师会由上节课教学过的乘法引出除法的认识,1/1=1,2/1=2,将两节课很好的联系起来学生理解和记忆会更清楚,更简单一些,学生学起来和老师教起来相对都不会很吃力,这里实际上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个初步提升,这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夫授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会学生解一道题的方法还不如教学生培养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塑造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技能往往比理解一道题的多途径解题思路要有效很多。
        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注重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是否具备举一反三能力,体现了小学生思维灵活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加强举一反三训练,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一题多讲,针对小学生思维特点,教师可令其在鲜明的表象前获知精确的感性知识,通过科学的引导促进其自主思考,逐步掌握复杂数学问题的本质。
        (四)优化作业布置。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趣味性和多样化的作业布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不仅仅局限于课后习题内容,更倾向于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和趣味性的作业。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学生们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鼓励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货物价格为收银员找出合适的人民币,同时笔者还引导他们在课后与同学一起玩超市大搬家的游戏,用道具购买橡皮、铅笔等文具。此作业布置贴近学生的课外生活,利于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其课上所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间感情的提升,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应当优化作业布置,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不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高斯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都得益于其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调整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合理布置作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分层设计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灵活设计教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连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7.
[2]李海红.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