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彭绒红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发显得重要,青少年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培养也就越发的迫切。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德育,而德育在教学中最有效的体现就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为了能让学生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到提升。笔者将在此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彭绒红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双石铺中学  陕西  宝鸡  72179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发显得重要,青少年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培养也就越发的迫切。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德育,而德育在教学中最有效的体现就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为了能让学生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到提升。笔者将在此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方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67-01

        引言
        自十八大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以来,有关文化自信的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目前学者对于文化自信相关的论文涉及较多,但对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采用何种方法培养文化自信还鲜有涉及。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和政党发自内心对本民族文化的崇敬与热爱,饱含强烈的情感;文化自信是一种成熟的理性表现,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靳凤林在《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中表明必须大力创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精神,惟其如此,才能克服近一百多年来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而长期萦绕在国人心中的文化自卑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获得最终成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相当重要。
        三、文化自信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的现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对国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教育环境下,学校和老师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等文化教育。学生每天努力学习,无暇顾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受到一定的影响;再者,如今网络发展速度迅猛,网上大量不良信息冲击、排斥着我们的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去,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他们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提升。



        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和途径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中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理念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立足于每一节课,找到文化内容渗透的具体立足点,制定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适当借助一些传统诗词、名句、典故、文化背景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在课堂上构建文化学习氛围
        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到的学生与人交往需具备的品德,学生自我成长所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学生步入社会需具备的公民意识,以及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法治观念、家国情怀等等,这些内容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去注解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我们的文化,并将其展现出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与我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在教学中可以带入课堂充分利用。
        (三)利用网络平台调动学生文化情绪
        在部分道德与法治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应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一个我国文化学习的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感受我国厚重的文化。当学生看到中国风亮相巴黎时装周以及世界各国庆祝中国春节的视频时,学生定会感受到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四)利用实践作业提升学生文化能力
        中国文化始终贯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中的内容迫切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教师要适时的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主动去认同中国文化。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选取一种文化形式予以了解,并为继承这种文化形式出谋划策,最终以ppt的形式进行全班汇报分享。实践作业不仅拓宽了学生对于我国文化的认知,还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总之,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让文化自信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J].道德与文明,2011(5):2
[2]詹齐新.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探析[J].读与写:教师,2018(10).
[3]陈志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