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实践探讨 周有军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周有军
[导读] 作为人生道德培养的起点,小学教育阶段尤其重要。作为语文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点进行精准讲解,更要强化优秀课本内容所渗透出的德育思想教育的认知。在面对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及价值观的小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对于良好道德养成、正确意识形态形成至关重要的教育效应。

周有军    重庆市开州区天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作为人生道德培养的起点,小学教育阶段尤其重要。作为语文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点进行精准讲解,更要强化优秀课本内容所渗透出的德育思想教育的认知。在面对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及价值观的小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对于良好道德养成、正确意识形态形成至关重要的教育效应。
【关键词】渗透;德育思想;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61-02

        新时代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全面展开和深度规划。作为教师的职责,应秉承教书育人的思想而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育人的结合。教书和育人,为学生培养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事关国家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师应当在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结合知识内容体系与特点,融合德育教育理论知识,既满足语文学科专业化教育目标,也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育人本质,更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社会进步要求。[1]
        一、课前规划德育思想的渗透方式与内容
        (一)课前规划做好教材知识内容与体系挖掘,精准分析德育内容素材的蕴含
        语文教学初衷,在于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精准传授,学生通过学习而掌握语文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作为教学进程,应将课前规划与课堂教学作为两步骤予以区分。授课教师在课前规划中,应将课本所包含内容,如字、词和句做以统筹,安排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在思想上对授课内容的初步掌握。这其中不但包含知识理论也包含德育思想。例如,在文本教学内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讲授前,通过课前规划所布置的预习要求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询问家长或其他长辈这句名言至理短句在社会现实中所代表生动意义是什么、什么时代孕育出了这样的理解。作为家长和长辈可以回答“没有水吃必然要通过劳动去获取水的源泉,那么获取源泉的同时更是便利了别人的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的由来更是劳动人不忘初心所形成的社会感恩之心的表现”,让孩子感悟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如何要用感恩的心去理解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课前规划做好理论学习,获取德育教育素材所包含的社会道德教育应有的实例化内容。
        (二)以言传身教的社会事实去感化学生心灵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教师所具有的丰富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去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的重要标准。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更多体现的是教育市场化、表里不一化,缺乏“言必行、行必信、信必果”理念。从自己的言行中无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并为社会道德规范而要求的行为,例如,告诫学生要在日常中尊老爱幼,从日常和学生聊天谈话中秽语连篇;告诫学生要懂得生活简约,从自己实际穿戴中展示着享乐主义生活的表现等。作为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在缺乏社会认知与辨识能力的情况下,会以教师实际表现出的行为、举止作为模仿与学习的对象,逐步丧失了社会道德标准所规范化的思想与行为。作为语文课中所讲述的人生道理、成长经历、永驻精神、奋斗故事,都伴随着教师的实际举动而使教育的成效前功尽弃。[2]因此,作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理论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当具备日常自我行为的习惯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文学理论内容的社会现实化表现,为学生做好教育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准则的影响性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融合理论教学与实例化展示,积极渗透德育思想
        (一)融合爱国主义与优秀革命精神为语文教育德育思想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语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德育教育思想和意识准备,将课本中所含有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成分的内容进行统一编排归类,在课文讲述之后进行专题化讲解。例如,对文章所讲述的爱国主义行为实施的主人公介绍、行为的表现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串联式讲解,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掌握作者撰写文章的主旨要义。例如,在讲授《好的故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以及实际行动向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救国于危难之中而用文笔唤醒国民爱国意识,为鲁迅先生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感动。此外,通过语文课本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优秀革命精神传承的文章也应成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素材之源。除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怀,还应当将优秀革命精神予以继承和发扬。例如《再见了,亲人》、《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文章,都在用鲜活的革命斗争历史事实,向学生讲述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革命战士们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与新中国建立的忘我牺牲精神,用视死如归的献身行为和可歌可泣的感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在讲授课文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紧扣文章事实脉络、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严谨思考、细细品读,将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高尚品格以及道德情操通过文章升华而出,以此激励和感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与认知。
        (二)利用课堂问答形成德育思想形成的导向性
        课堂问答是课堂互动活跃中最常见的形式,不仅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从而形成师生共同解决教学疑难点的直观效应,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课堂问题的设定,建立在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理解能力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有效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加强课堂的交流沟通。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形成德育教育渗透的引导形式,课堂问答所起到的作用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从理论内容的知识点到道德意识所形成的凝练提升,授课教师针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将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形成螺旋上升的形式,能够促使由教师教学为引导、促进德育教育思想认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而准确把握,充分发挥课堂问答形成的思想导向性作用。[3]例如,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课文精讲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作为中国人,我们爱自己伟大的祖国”而做出发问,“为什么要在课文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呢?”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之后所给予的事例,看到诸如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都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展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提出问题,“作为今天的中国处在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环境之中,国家要发展,但爱国主义不能丢,那应该如何去做呢?”学生的直观反映就是“认真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和实践能力去构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关注国家大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
        (三)结合互联网应用技术,加强小学语文微课对德育思想的渗透
        作为母语学习,对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强化日常语文学习的环境与习惯。再加上德育思想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力求应做到全时段教育。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提供必要支持。微课通过重点内容讲解、课程设计等形式,以反复录播的使用条件成为新时代教育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对于微课形式下德育思想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日常化效应也就成为了实现的可能。
        三、结语
        对于人生成长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生道德成长是社会公民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要起点。而作为语文的学习,也是母语学习的能力培养优秀的课本内容,对思想道德意识成长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要在渗透中做得有理、有利、有节,更要使理论教学与道德培养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培养的双赢效应。
参考文献
[1]冯仰生.内容•方法:国外高校德育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17(11):104-107
[2]郭和才.小学语文课“觉生”德育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8(10):4-5
[3]朱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间构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3):45-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