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高效高质地解读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王颖
[导读] 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一篇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何能在“言”的基础上上出“文”的味道来,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我想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通过比较法,归纳一套学习文言文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掌握从而熟练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较法。

王颖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一篇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何能在“言”的基础上上出“文”的味道来,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我想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通过比较法,归纳一套学习文言文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掌握从而熟练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较法。
【关键词】标点比较法、词语比较法、语序调整法、语境比较法、矛盾比较质疑法、历史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30-01

        一.研究的源起
        1.现象追踪: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精读课。这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我错了吗?”
        很多老师喜欢用主问题导入的方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这篇课文上有些老师会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而丧失了“语文味”。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老师就是以这个主问题导入的。初一的学生很有表现的欲望,仰着稚嫩的脸,举着稚嫩的手,积极地配合老师,学生很能说,整堂课很热闹,很踊跃。
        但是听下来,惊觉:这不是思想品德课或者心理活动课吗?整堂课学生在批判这个,表扬那个,充满了思想的因素,独独少了“语”和“文”。这还是语文课吗?热闹的外表下,裹的是“外国人”!
        2.原因透析:
        (1)中国人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观决定
        一直以来,在成绩报告单或者高考中,政治都是被摆在第一位的,政治不行,其他考得再好也白搭,所以我们国人一拿到作品,总是会敏锐地一眼望到它的思想内核。
        (2)教学导向决定的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摆在最后面的,最后面的就是压轴啊,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就会往往为了追求最后的一个而忽略了前两个。
        (3)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侧重语言知识概念的传播,侧重思想意义和人文价值的说教,把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分割开来,从形式进入内容后,停留于内容。
        3.研究言语形式的意义
        (1)实现阅读的高效的需要
        孙绍振在谈到文本阅读时说:“文本阅读据语文课堂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见改进。其危害之烈,其耗时之久,一代又一代青春投入之大,收益之微,不能不令人哀叹。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惮精积虑,学者费神无补,积敝之深,百年未变。
        (2)解决语文学习的现实问题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3)在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似乎比学生自读、师生对话的方法更容易在短暂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很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很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当教师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地思考、酝酿、探寻,改变方法,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通道,最佳切入点。
        教会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活”起来,成为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人,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概念的界定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
        (二)文本结构的三个形式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之下的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与流动过程。即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
        第三层次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与开放性。即读出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才华。
        (三)文本细读的理论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文本细读,首先得慢慢地读,你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不行的,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文本细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王崧舟说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可他没有真正教过语文,因为他不会读文本。
        三.对策构建
        1.言语的形式,比如:
        •词语 标点 句式 语序 语气 矛盾情境
        2.基本的品味方法——比较法
        经验告诉我们:言语形式稍有变化,譬如增加、删减或改变一个词、一个
        标点,或者调整几个字的顺序,言语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句子如此,篇章亦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四、实践操作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
        以往的八年过程中,这篇课文我上过三次,一直都是按照教参来解读的。《教参》上说“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感伤,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使他释然。”从而得出张岱这个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但是我心中一直有着些许忐忑:张岱和金陵人喝酒喝得很高兴,但是他怎么是忧郁的呢?我觉得教材的解读似乎有问题,但是是教参说的呀,应该不会有错的吧!直到11月初,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的史建筑老师来萧山做关于作文教学的讲座,他提到“教参也不一定是对的!”时,我似乎有了些底气,一直搁在我心中关于张岱的疑问也再一次浮出水面——张岱到底是开心地饮酒还是客套式的敷衍?连他这样的大咖都这么说了,那我尝试质疑一下又有何不可?
        但是我不能随便质疑,我得为我的质疑寻找一些“同盟军”。
        1.来自百度百科的资料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出自《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出自《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
        他喜欢去“人迹不到之处”,可惜山水“为庸人埋没者”,所以当他面对山水时,我想他是喜静的,是享受孤独的。
        2. 王君老师的研究课。
        此课是王君老师于2007年12月23日在重庆天宝实验中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大会上展示的研究课。
        实录截取如下: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这样看来,当时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和世俗社会的关系的?
        生: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见到。
        师: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先前关于他和金陵客交往的不和谐就有了答案了。他和自然的关系呢?
        生:他希望融入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
        王君老师说作者眼中只有大自然,他没有把金陵人当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知己,他的眼中心中依然全部是山水和故国之思。
        特级老师都是这么解读的,那我就更有底气了。于是在今年的11月20日,我便在班里上了这节课。
        1.标点比较法
        问题:“天与云与山与水”改成“天、云、山、水”可以吗?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一下子还真的有点懵掉。于是我就指导他们读,读出标点来。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齐读,自由读,个别读。这么一读,还真的读出来了。学生发现:原文的句子很连贯,改后的句子由于加了顿号,会停停顿顿的。马上手就纷纷举起来了:
        T说,老师,我觉得从音节上讲,他很连贯,有音韵美,就好像我们在摇头晃脑的读诗的感觉。
        W说,老师,当时是下雪的晚上,文章里说“雾凇沆砀”,跟这句话联系起来看,就觉得白茫茫一片,万物都连在一起,分也分不开的感觉。
        是啊,通过加上标点的办法,把原文做了改动,就得出:1.音韵美,有节奏感;2.画面是一整体,有天地苍茫之感。
        《湖心亭看雪》的写景,笔具化工,空灵隽秀。怎样才能做到“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析义理于精微之蕴”([清]吴调侯、吴楚材辑《古文观止·序》)呢?,我们不妨通过增、删、移、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凸显它所蕴涵的内在的韵味、意义和价值,从而领悟经典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不可替换的精妙。
        2.词语比较法
        (1)“拥毳衣炉火”的 “拥”改成“穿、披”如何?
        如果不进行比较,这个词也许就过去了,学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文言文“字字斟酌,句句在意”,每一个词都是那么的用心。这里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把‘拥’改成‘穿、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用行为切身感受三个词之间的区别。
        L说,“拥”是双手交叉把衣服扯过来,“披”就是连袖子也不穿上去,“穿”太普通了,不足以表意。
        是啊,“拥”说明多么冷的大雪后的晚上!张岱不是不怕冷,但是他居然不怕冒着严寒而专程赶往湖心亭看雪!雪难道家门口不能看吗?从而引发学生关于“天那么冷,张岱为什么要去看雪?一定要去湖心亭看雪?”的疑问
        (2)量词改动一下怎么样?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换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如果用普通的量词,不足以表明大雪中各种事物的渺小。“痕、点、芥、粒”都是极小的量词,与“天与云雨山与水”呼应,就更显得在一片苍茫的天地间,人及一切事物的渺小,极显差距之大。
        3.语序调整法
        (1)景物安排的顺序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成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
        原文的景物顺序是按照从大到小的,而改文是从小到大。原文1.符合苍茫雪地里人的正常观察顺序。2.更能显得天地苍茫,人事物的渺小。与之前分析量词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符合陶弘景写作的情境。
        (2)人称的放置顺序
        “见余,大喜曰”改成“余见,大喜曰”
        “见余大喜”与“余见大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金陵人看到“我”大喜,后者是“我”看到金陵人大喜,感情色彩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文,金陵人很高兴,那“我”呢?高兴吗?这就不一定了。
        4.情境比较法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很多人解读说,张岱遇到知音,很高兴。但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夜深人静,“独往看雪”的人会是一个喜爱热闹的人吗?
        其次,碰到陌生人,首先是不是要打招呼?张岱不光没打招呼,喝了酒就要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人答非所问,但是张岱也不追究。如果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会不问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的生活代入就全出来了。
        最后,双方的性格差异。金陵人喜爱热闹,豪爽热情;张岱喜爱安静,忧郁沉闷。这两类人是走不到一块的。所以张岱才会“强饮三大白”就“别”了,丝毫没有要留恋的意思,丝毫没有“他乡遇故知,雪夜得知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之感,简直就充满了客套,“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5.矛盾比较质疑法
        在朗读后,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一处非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为什么“独”去看,居然舟中人有“两三粒”呢?从数字上说也矛盾了。
        学生说:“诶,对哦,张岱难道数学这么不好?不会吧!”然后我们又开始讨论。
        学生M说,哦,我知道了,舟子不是人!他脱口而出,引来全班哄堂大笑。不过他不慌不忙地说,我觉得舟子是下人,注解不是说了吗?张岱是富贵公子,他应该不会把下人放在眼里吧。再者,古代社会等级观念那么森严,贵贱等级分得那么清楚,所以我觉得这里并不矛盾。
        恩,一番道理说得我心服口服。
        这时,课代表站起来了,她说,老师,我不从身份说,我从事件上来说说。张岱是去看雪的,可是舟子并不是,舟子只是去撑船的,去完成任务的。文章说“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没有错的,没有矛盾。
        好啊,我们既能能够找到矛盾处,又能够畅所欲言解决矛盾,真好,思维越打越开了。
        6.历史知识引入法
        (1)金陵人
        为什么文章里这两个人的身份非得安排成“金陵人”呢?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南京为京师应天府,定都于此。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可以说是明朝的根基所在,在1632年,明朝几乎气数将尽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碰到两个来此痛饮的金陵人,这已经不是随意的安排,意义非凡。
        (2)明朝的灭亡
        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而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十日夜”,即1632年。注解说“张岱明亡后不仕”,显然张岱对国家怀着深深的感情。所以在1632年时的张岱内心也有着抑郁,是不会开心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雾淞沆砀,上下一白。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痴行痴景,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深杳朦胧,清高拔俗;痴人痴心,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企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五.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我们需要独到的有特色的,同时又有理有据的文本解读。如果老师能把学生说得连连点头称道,还能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那这样的语文课就不止停留在应试层面上,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
        文言文篇幅短小,词句精炼,平时会过多注重“言”而忽视“文”,如何让文言文上的有味道,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反思阶段。作为一名一直努力创新的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各种教学理念,进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上出朴实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蕴的、有人文关怀的富有语文味儿的课,应该是我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光潜. 思想就是使用语言[J]. 哲学研究,1989,(1):27—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