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读、思、说、写在写作中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谭树美
[导读] 伴随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教育愈发得到重视,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掌握的学习方法尤为关键。“读、思、说、写结合”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培养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谭树美    广西梧州岑溪市昙容中学  543218
【摘要】伴随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教育愈发得到重视,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掌握的学习方法尤为关键。“读、思、说、写结合”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培养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思说写结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02-02

        “读、思、说、写结合”其核心理念就是阅读、思考、说话与写作的融合,通过为读和写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并从中摸索出发展规律。教师在独立完成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部分之后,就可以根据教学发展规律,促使阅读良好的为写作打基础,之后再通过写作为阅读做贡献,最终实现语文教学预期目标得以良好的实现。阅读和写作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将读与写进行紧密地结合,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规律并非是近代教育发掘出来的,而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智慧遗珠,是符合语文教学原则的。“读、思、说、写结合”是新课改最为推崇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思、说、写结合”将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一、以读促写
        (一)专题读写训练
        教师应当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读写训练,借此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并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在教学《窃读记》《再塑生命的人》《老王》等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从这些文章中选取何种材料组织线索,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列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材料和细节,并详细说明材料和细节的特点,说出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等。随后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PPT为学生展示有关选材和细节描写的内容及要求,并为学生设计训练,参考题目《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捕捉其中让人为之动容和记忆犹新的场景,写出让自己最难忘怀的一件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如选择恰当的材料,保证条理清晰,叙事要详略得当,通过文章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教师可以“身边的人”为题,给学生布置短文写作任务,借此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
        (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在初中阶段通过良好的运用教学手段,为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阅读范围,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更深刻的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并理解文章,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一篇观后感。而中学生通常会很认真对待教师的作业,为了促使自己的观后感更加深刻,会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充实观后感,如果提到一些与外国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知名名著完善自己的观后感。学生通过阅读各式各样的文章,能够对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促使其成为自己进行良好写作的利器,同时也为之后进行阅读文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创新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些学生在阅读中囫囵吞枣,空有阅读量,却缺乏对文章的深入理解,难以探究作者在写作中的精妙之处,也就无法在模仿中提高自主表达水平。针对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细心阅读、深入阅读、反复阅读,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写作精髓,这样才能打破形式化的模仿,提高写作技巧运用的灵活性。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语言讲述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重点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描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画面。然后带领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文题为“背影”,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获得了自主思考与回答的机会,还能够在回答中展现表达技巧,从而为写作中整合文字、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二、以读促说
        (一)引导自主说题,提升写作兴趣
        好的命题能开启学生的心灵窗户,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将知识串联成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空间,让他们有话说、有事写。教师要改变统一的命题形式,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让他们乐于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荐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再让学生对推荐的题目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说出想写的题目及理由,然后让学生投票,将列入前三名的题目作为写作任务。学生在活动中说的内容越多,他们写作的内容也会越多、越有趣,从而有效降低了写作难度。
        (二)促进读说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可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获得间接体验。教师要引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从大自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多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叙说生活点滴,让他们说说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将事情表述清楚,能调动自己的感官去介绍事物特点,能说清楚朋友的外貌特征,能概述阅读的感受。教师要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通过“图书漂流”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介绍图书的精彩片段,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以读促思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大一方面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情境渲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激发出来,那么他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就都不是一般的。惟妙惟肖的语言、热情洋溢的讲述,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语言渲染是生活情境创设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此种方式的重要意义,进行生活情景的创设以及构建过程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提升表达的效果与质量。
        例如在进行《昆明的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渲染性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语言渲染、营造情境,感受到不同的情景。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进入到文章的环境以及情景之中,然后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反思、回忆自己的家乡的雪景,进而形成文章,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作文的书写能力。
        (二)作文思路的构思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巧妙的写作构思,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多数初中生虽然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素材,但是在进行文笔构思时,经常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通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将作者写作构思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构思手法,懂得如何进行写作布局,通过巧妙的布局,提升文章的格调和水平,这样能够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比如,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让朴实无华的形象深入人心,鲁迅将其淳朴善良、待人诚恳的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所以更引人入胜。这篇文章有几个侧重点,首先,描写了发生在阿长身上的几件事,并从中引出阿长的身世。其次,在回忆与母亲的琐碎事情时,不愉快的事情一笔带过,而更多的讲述母亲对其进行的教诲。最后,总结全篇,文末点题,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这种写作技巧十分值得学生学习,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后,可以模仿其写作手法,让自身的写作过程变得简单。写作也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只有不断磨合和纠正,才能确保写作内容的严谨,也才能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让作文的中心更加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让学生向着善良的方向发展和成长,才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总而言之,将读、思、说、写结合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读促写,再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正确的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加深阅读时的理解与感悟,最终再运用到写作当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范艳玲.农村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实效的实践探讨[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邹泽明.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新路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9).
[3]毛永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J].学周刊.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