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刘庆凤
[导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整数应用题,考察的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全面推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刘庆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太平镇七政小学
【摘要】小学三年级数学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整数应用题,考察的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全面推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27-01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环境中去体验到数学这门学科的乐趣,真正将知识技能和情感衔接在一起,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来将自己的生活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一来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以班级学生春游为例,一个班级有60人,一张门票的价格为20元,教师有2000元,请问怎么买才比较合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先给学生一些提示,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解答此类应用题的切入点,然后再依次按照读题、分析、列式、解答、检查等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在情境的选择和应用中应当尽量贴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加入趣味性的元素,起到一个烘托的效果,让学生开设生活情境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帮妈妈买东西,算给商家钱后,商家找零是否正确;帮忙计算家里本来有十斤米,用掉四斤,还剩多少斤等。
        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用数学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本质就是为了服务生活,当学生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时,要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并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用数学思考实际问题的习惯并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如,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应用题:每年的六一节某小学都要向山区的同学捐书,今年学校对三、四、五年级捐书的情况做了一下统计。三年级说:我班捐书40本。四年级说:我班捐书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四两个年级的总和少7本。那么,请问五年级捐了多少本书?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道应用题,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及结果。


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种解题思路是分别计算三、四年级捐书的量,再接着计算出两个年级的总捐书数,最后再扣掉少掉的7本,这样五年级学生的捐书数就计算出来了。而第二种解题思路是用线段图表示,把三年级的捐书看成是一份,四年级则是三份,那么五年级就是四份40本的书减掉7本。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出这道应用题,而且在和学生分析这两种解决办法时能清楚的让学生知道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形成其应用意识[3]。
        四、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解题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这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要侧重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生在转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进行迁移,还要会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答。例如,在教学《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对应分别是两个苹果、三个苹果、四个苹果。然后根据图片设计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去水果店买苹果,他的面前放着三堆苹果,分别是两个、三个和四个。小朋友要买排在中间的苹果,应该选哪一堆?”教师在具体跟学生分析这道题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侧重解读题目中的数字与解题的关系,如在这个题目中“5岁”这个数字就和解题没有什么关系。教师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问题联系,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也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一举两得。
        五、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因此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新的思路,从而共同进步。具体地教师可以给出一道不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补全问题,并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共同进步[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潜力,只要老师和家长能够耐心引导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刚刚脱离稚嫩,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教授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好,从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达秀清.小学三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新课程, 2015(7):113-113.
[2]吴胜军.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J].数学大世界,2018,000 (005):97-97.
[3]封艳.浅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常见习题解题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35):109-109.
[4]郭胜旗.浅谈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计算能力的教学心得[J].教育科学(全文版)(14):00199-0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