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孩子优秀品格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陈闪闪
[导读] 孩子优秀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家庭”这一既原始又深厚的土壤,离不开“家长”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优秀品格就如同空中楼阁——不可能。家长要牢固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理念,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讲究方法,教育管理孩子坚决做到信任而不放任,帮办而不包办,智爱而不溺爱,要率先垂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用充满爱心的“狠心”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要想方设法时时处处渗透挫折教育。

陈闪闪    浙江省东阳市实验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孩子优秀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家庭”这一既原始又深厚的土壤,离不开“家长”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优秀品格就如同空中楼阁——不可能。家长要牢固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理念,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讲究方法,教育管理孩子坚决做到信任而不放任,帮办而不包办,智爱而不溺爱,要率先垂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用充满爱心的“狠心”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要想方设法时时处处渗透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23-0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家人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使得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十分巨大。通常情况下,优秀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同样,对于一个人格不够健全的孩子,我们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矛盾冲突的影子。因此,作为家长,必须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方法,努力营造最适宜孩子优秀品行和性格形成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
        一、家庭教育中主要问题家长类型
        1.放任不管型家长。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对孩子的影响不大,学校教育才是万能的,是影响和决定孩子成长成才的全部,因此,这些家长既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配合学校教育,是典型的放任型家长。放任型家长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一般只是口头问一下“作业好了吗?”孩子当然习惯性地撒谎“好了。”因为孩子知道,老爸(妈)从来不会拿起自己的作业本真正翻看一下。
        2.唯分数型家长。当前,整个社会“重普轻职”“唯分数论”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一些家长心中甚至根深蒂固。孩子上幼儿园、小学,非“实验”“外国语”不读;上初中、高中,千方百计“挤”重点,即使中考分数不高,面对免费的职高不读,也要“托关系”“花重金”进普高。节假日,孩子比正常上学还忙,兴趣班、辅导班、补习课,不仅补差,而且培优。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至于孩子的兴趣、习惯、性格、心理、品德等,家长们很少关注。这样,势必形成孩子作弊、叛逆、任性、骄气、不孝、漠然等不良品德。
        3.自身素质低下型家长。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的确,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可是,有的家长自己打麻将、玩手机,却要孩子专心做作业,稍有不顺,就辱骂、训斥孩子,只会“棍棒教育”,不懂得与孩子平等沟通,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信任感,渐渐产生“压抑感”、“委曲感”。有的家长夫妻感情破裂,把离婚再婚当儿戏,争吵打闹不断,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家长酗酒成性,作风不正,法纪观念淡薄,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4.溺爱包办型家长。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一家人都以孩子为“圆心”,争着、抢着“讨好”孩子,生活上不讲道理——百依百顺,学习上不讲原则一味迁就。


如果说家长主动为小学一年级孩子擦错别字、为小学四年级孩子穿袜子可以宽容地理解为“无微不至的爱”,那么帮初中生孩子整理书包、为高中生孩子抄写试卷已完全可以说是“犯错的爱”了。这样的“爱”只会害了孩子。家长的过多代劳,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懒惰、依赖、浪费、放纵、享乐等不良习惯。
        二、家庭教育中应把握的重点内容
        1.好习惯养成。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的确,好习惯如同存在银行的一笔巨大资本,一辈子都用不完其利息。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家长要率先垂范。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家长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不会有好的行为和习惯。如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言而有信,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讲话算数、说到做到的人,尤其是对孩子承诺或约定的事情绝不能食言,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兑现,要蹲下身子向孩子说明原由,取得孩子的谅解。这样,孩子在家长长期的教育和示范下,才能逐步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其次,家长要鼓励为主。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鼓励既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智慧。对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家长要用放大镜、扩音机,做到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孩子的缺点和一时的犯错,家长要像热水瓶一样,外冷内热,用“耳塞”与孩子真诚沟通。如可以根据孩子现有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原则,与孩子一起制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就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认真、自觉、进取等习惯的养成。第三,家长要持之以恒。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长期的努力,而且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难免会出现反复现象,对此家长要抱以宽容的心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烦躁,不中断、不放弃,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一次,去朋友家看见其儿子(高二年级)的书桌,10来门学科的书本、文具等摆放十分整齐有序,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朋友见了告诉我说:“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家的物品整理就有明确分工,而且随着儿子年龄增长,分工也作适当调整。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只负责自己的睡床和书桌,其他由我和妻子打理。”“我儿子现在生活中从不丢三落四,学习上井井有条。”朋友妻自豪地补充说。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的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家长保持耐心、运用智慧、坚持到底。
        2.抗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事常有。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家长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当孩子面临困难、遭遇失败、受到打击时,家长要善于通过摆事实、讲故事、举例子等形式,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其次,家长要想方设法增强孩子的抗挫力。比如,鼓励孩子一起参加晨跑,锻炼孩子体能,磨炼孩子与懒惰作斗争的意志;带孩子回乡下一起挖番薯,体验劳累和艰辛,使孩子在艰苦环境下受到挫折的磨炼;故意选择时机让孩子与棋艺更高的人下棋,给孩子创设输的机会,使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当孩子在家长提醒后,继续在客厅玩皮球,结果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时,一定要给予适度的惩罚,使孩子明白做错事是要负责任的,等等。总之,只要家长观念更新,思想重视,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挫折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长期在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寒门出孝子”等,足以证明教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时代背景下,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孩子信任而不放任,帮办而不包办,智爱而不溺爱,让孩子在健康、温暖、创新、进取的家庭氛围中逐渐养成好习惯,真正做一个自立自强,品格优秀的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