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密”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教师成长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贾锡锋
[导读] 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在教师成长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了“易、小、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具有“易入门、小阶梯、密层次”特点的教育人才评价机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架,适应乡村教育人才的培养特点,初步探索具有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贾锡锋    淄川区昆仑中心学校  山东  淄博  255129
【摘要】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在教师成长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了“易、小、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具有“易入门、小阶梯、密层次”特点的教育人才评价机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架,适应乡村教育人才的培养特点,初步探索具有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培养模式;乡村教师;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2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为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新时代教育政策的背景下,立足区域性教育发展实践和经验,结合典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数据剖析,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在教师成长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了“易、小、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具有“易入门、小阶梯、密层次”特点的教育人才评价机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架,适应乡村教育人才的培养特点,初步探索具有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乡村教学名师培养路径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职业热爱不够;乡村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培养方式单一;乡村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的选拔与考评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不够严、政策设计不够合理。[2]
        学校改变旧管理模式,成立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努力实现“让教师在教学中塑造卓越,让学生在课堂中放飞梦想”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还制定了《名优教师培养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要组建学术委员会,负责起草教师专业发展办法和落实名优教师评价机制,把名优教师的评价机制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架,从而实现培养教师人才的目的。
        易-教师专业发展入门易
        很多教师不是不想发展,也不是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有时因为“入门难”的问题,被教师专业发展长期“拒之门外”,再加上岁月的蹉跎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最终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错过发展机遇的老教师望而却步!
        《方案》中,提出“教坛新秀”的评价标准:师德考核合格,教学工作量不低于学校正常工作量,教学业绩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教师全部纳入名师培养工程队伍。


同时,学校进行层级教师配对培养,可以由骨干及以上的名优教师负责培养一名新教师,并纳入对名优教师培养工作的考核。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进行“教坛新秀”的培养和评价鼓励,新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均表示乐观和欢迎,有效的树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小-教师专业成长阶梯小
        《方案》中,提出“骨干教师”的评价标准:在达到“教坛新秀”的标准之上,要获得过校级优质课一等奖(或区优质课二等奖及以上),或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教学比赛和指导学生的比赛中获得区级一等奖及以上的教学表彰。其他的名优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如同一级一级的小阶梯,让教师“看得见、够得着、评得上”。
        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下辖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艺体、地方学校课程等七个学科教研团队,通过设置小阶梯教师专业成长“果实”,让每个教师“跳一跳”就能获得,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小阶梯既是目标又是成果,既能激发“进步”的热情,又能夯实“发展”的基础。
        密-教师专业发展层级密
        《方案》中提出为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首席教师等六级选拔、培养、管理机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这种密层级的培养设计,使得学校每个学科教研团队都有高层级教师配对培养低层级教师的组合,这不仅能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顺序,还能让每个教师在各自的发展“角色”中,提携了别人、发展了自己。
        总之,根据区域教育发展与实践特点,采取“一校一数据、一校一评价、一校一模式”的研究方法,助力乡村学校教师成长,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层次。让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为此我们探索“改善教育人才评价机制、激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科研范式和教育管理路径,希望能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人员有借鉴价值,能给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人员有所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沫.基础教育评价要破解“五唯”顽瘴[J].人民教育,2018(23):54-58.
[2]黄武云.贵州乡村学校教学名师培养路径研究[D].贵州大学,2018.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区域同步教学对教育生态的重构研究”子课题《基于昆仑区域名校网教的跨校双师教学模式研究》(DCA190331-20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