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本 师为范 促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落地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任松梅
[导读]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已有初稿形成,如美国2002年制定的《“21世纪素养”框架》;1997-2002年经合组织进行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认为核心素养不是特定专业或职业生涯所需求的素养,也不是特定社会场域、民族或国家所需求的,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聚焦未来人才品格与能力的培养,是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就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任松梅    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  322000
【摘要】世界上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已有初稿形成,如美国2002年制定的《“21世纪素养”框架》;1997-2002年经合组织进行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认为核心素养不是特定专业或职业生涯所需求的素养,也不是特定社会场域、民族或国家所需求的,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聚焦未来人才品格与能力的培养,是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就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有效途径,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生为本;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14-01

        一、研究背景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明确指出,“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要点进行整体建构,颇具特色。季浏院长正是从18项要点中提炼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教学手段单一,重复机械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健身育人,是通过运动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很多老师意识不到。例如部分教师在准备部分的教学上都只停留在简单的伸展操、慢跑或一些集中注意力的小游戏;放松运动也是敷衍了事,学生兴趣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导致学生不重视准备、放松活动,引发运动损伤。
        2.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教学功利化
        行进间运球上篮动作是体育中考选项内容,通过练习,每个学生都能出色完成,但在教学比赛在很少会用,特别是女生,技术和运用完全脱离。又如跳绳,体能训练上有很多练习方法,但在考试的压力下,只出现单跳单摇,即便学生想跳单跳双摇也要被制止,就因其次数减半。现在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教学单元的模式下情况有所改善。
        3.教教材现象严重,教学专项化
        一直以来,构建教学单元思路很狭窄,基本是“技术线”框架,所以很容易导致教师四个课时的内容用一节课就上完,或者是四节课的教学流程基本一样,方法、手段模式化,不仅教师上得乏味,学生更是索然无趣。如学习《肩肘倒立》技术动作,很多老师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率达到60%以上,导致后面几节课目标含糊,特别是这60%的学生往往会无所事事,甚至出现“放羊”现象。也就是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目标太功利化,教学手段单一、重复,学生掌握的只是一项动作技能,育人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促进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落地是刻不容缓的。
        三、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落地的有效策略
        1.以兴趣为基点,让学生学的心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锻炼。要想终身热情于一项事业,那必须是他喜欢的、感兴趣的。杨振宁博士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想学、爱学。但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案例:《肩肘倒立技术方法》
        师:同学们,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
        生:会……
        师:好,两人一组,赢者当小老师领做准备操,输者跟做,一次一节
        同样是枯燥、乏味的准备操在小游戏的融入下,学生兴趣徒增,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准备活动的练习。
        师:这个游戏太简单了,增加难度,能不能用咱们的双腿来玩这个游戏呢?
        生:我赢了……
        生:你的石头不标准……
        在老师的语言引导、提示下,学生立马投入到练习当中,笑声不断,氛围浓烈,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在非正常体位时肢体控制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也为本课的主题打下了基础。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守规则、讲诚信的体育品格及不忽视准备活动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
        2.以主体为基点,让学生学的生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进行整体建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之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而易见,教育是面向“人”,课堂需要找回“人”,未来是人们创造的。那么如何体现以“人”为主体呢?那就是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
        (1)精讲多练,有一定的练习密度
        做到精讲,教师就必须多方面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语言的艺术性、对教材的精准把握、课堂的调控能力等)、研究能力(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信息化等)、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等),对教师而言,这些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特级教师严育洪说,教师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2)有汗有笑,有一定的练习强度
        季浏博士曾经说过:“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运动能力核心素养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体能。而体能也是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不好的人很难学好技能和提高运动水平。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体能练习,每堂课应该至少有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也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要求的。体能练习可以放在准备部分——准备兼体能,也可放在放松活动前----课课练,也可在组合练习环节加补偿性体能、增进性体能练习;或者增加、延长各类比赛时间。这样学生的适宜运动负荷才能得到保证,以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全面发展。
        3.以差异为基点,让学生学得灵动
        曾经有个教授讲过一句话:当下的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在追求完美。乍一看,有点怪,可细想的确如此。面对的都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师绝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要真诚地为他们搭建一个适宜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演绎、释放情怀,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常用的追逐跑、让距跑,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第一个冲过终点的刺激感;跨越式跳高动作教学中设置不同的高度或障碍线,让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过杆的成功感。
        四、结束语
        总之,中小学阶段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牢牢把握住课堂这块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验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教学2018.01:6-9
[2]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