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陈伟元
[导读]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们的要求更高,目前我们的国家以创新为主导,提倡创新,所以,发散思维开始成为衡量人才的一大重要标准。学校是人们最开始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地方,也是培养广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地方,所以,学校要重视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活动。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上的发散思维进行了探究。

陈伟元    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小学校  四川  南充  637400
【摘要】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们的要求更高,目前我们的国家以创新为主导,提倡创新,所以,发散思维开始成为衡量人才的一大重要标准。学校是人们最开始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地方,也是培养广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地方,所以,学校要重视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活动。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上的发散思维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发散思维;小学数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48-01

        目前,我们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发散思维就是我们在接受一个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大脑中进行思考,并且扩散到各我们所触及过的知识,即能够通过一个点联想到许许多多的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发散思维,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好基础,有着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只看重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程度,而是更要看重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
        一、课前预习并自主思考
        数学是一门有着完全标准答案,非常严谨的学科,与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区别,数学题目的答案都是唯一确定不变的。学生第一次触及数学这个学科,是在小学数学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像是空白的一张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以及如何去进行思考,更不知道什么是发散思维以及如何利用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甚至时间一长,还会因为这样的确定不变而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在这张白纸上写出有用的、有利的东西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打算,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们提前了解到教师准备要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更加明白,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在这个环节中,还要要求学生们在预习时候进行思考的时候,寻找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把握住教学重点。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将课上准备要讲到的知识点罗列在纸张上并且发放给学生们,以便于让学生能够在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在课上出现“听不懂”、“听不会”的现象。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自主思考“什么是圆”以及“圆和之前所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多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课上学习,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要将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引发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小学教师应当用长久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所以,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学生们刚接触不久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应当只看重考试成绩,教师要注重学生长久的发展,就应时刻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识1-5的加减法之后,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后续即将要学习的《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11-20的加减法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教授和总结。



        三、基于动手操作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环节的教学活动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个人想法。例如在小学数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探究性问题:“这里有一条铁丝,它可围成长和宽分别为8cm和6cm的长方形,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围成正方形吗?”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教师让学生用简便的材料自主进行操作,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将这条铁丝拉直之后,将其均分4份,然后折成正方形。有的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求出的边长来将铁丝折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的一条长与宽折成正方形的两条边长,因为长方形的一条长与宽的和就是正方形两条边长的和。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转换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考方面的奇异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施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基本的学习特点,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因为小学生的思考比较片面,还不太会从多方面进行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逐步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实现对思考求异能力的培养,为小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创造理想化的条件。
        五、转化解题思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强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学生从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参与学习和训练,才能提高思维训练的综合效果,保障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有效增强数学教学科学性。
        六、改变学生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给学生进行评价。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总是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进行打分,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发散性思维模式教学下,教师可以将课前思考、课上回答以及课后解题情况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坚持举一反三的解题方式,能够融会贯通,串联所有的数学知识,能够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解题角度。通过改变评价体系去改变学生思考和做题的方式,是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在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也可通过情境图和一题多解训练法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凤巧.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35).
[2]郁藕琴.抓住数学之魂,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