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生语文课堂写作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1期   作者:吴小兰
[导读] 小学阶段,正是大脑发育记忆力、好奇心最重、思维拓展能力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写作,以后中学对于作文的写作,学起来就更加轻松。

重庆市开州区郭家镇中心小学  405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方面的素养是能影响和伴随孩子一生的,它会渗透到孩子以后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中去。小学阶段,正是大脑发育记忆力、好奇心最重、思维拓展能力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写作,以后中学对于作文的写作,学起来就更加轻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写作、知识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小学生写作能力低,观察能力弱等问题,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降,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写作能力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内容,小学生年龄等特点设置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写作,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一、加强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习作中,积累是重要的基础。特别是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尤为关键。没有语言的积淀,则言不达意,甚至无法表达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从而造成习作的障碍;没有情感积累,就无法对大千世界或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事或物分辨出其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应指导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品读某些名言佳句,品味句子中的好的词语或标点符号。让学生在欣赏中积累丰富的语言,体验作者的表达情感,进而晓理、动情,潜移默化,最终形成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做到言为心声,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细心观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就是写作的素材或内容。捕抓文章素材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细心观察。那么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呢?所谓:“生活处处皆文章。”“作文源于生活。”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在习作方面着重也强调: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可见,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来源。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学生才有话可写,写出的内容才能真实化、具体化。这就像是石头、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缺乏这些东西,工程师就无法建造起高楼大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微细致地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一事一物,注意捕抓事物发生的瞬间。引导学生观察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态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进行观察,不能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二是要指导观察方法,明确观察方向,如人物应从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动物则应注意样子、体重、生活习性等方面,事情应关注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三是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及时记录下来,防止遗忘。做到这几点,学生的观察到位了,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知就更加深刻,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三、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使兴趣得到激发,思想得到启迪,思维得到启发,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渲染,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一个人情感被激活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欲 望和动力,其状态才能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情趣,从而产生习作的欲 望和冲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接近或类似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情景,激活其习作情感,诱发其写作灵感,让学生愿写、乐写。如为了指导学生写敢于关于“环保”话题的文章,我首先向提问:“我们的校园环境怎样?”有的同学说:“很美,看了很舒服。”有的说:“校园环境很幽雅!我很想住在校园里。”也有的说:“还很干净,我喜欢到这里散步。”……学生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问题很乐意地回答。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问:“你觉得这样的好环境是怎样得来的?你身边还有哪些人很爱护环境?”……学生们开始搜索并争先恐后地说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接着我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生活或学校周边环境中,还出现哪些不保护环境的行为或现象?”这一提问触到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埋怨:“桥头到处是垃圾,没人清理,很臭,污染空气。”有的说:“附近的码头的环境更差,有许多脏物和腐烂的东西。我们路过时都要屏住呼吸。”也有的说:“我家旁边的那片树林现在成了荒地,每次刮风都黄沙漫天;鸟儿的影子都不见了。”……最后我顺势要求:“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经过这一连串地提问,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感知,引发了学生的喜怒哀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动他们的灵感,学生的真情实感开始油然而生,并洋溢在笔尖,跃然于纸上。
    四、培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换句话说,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就能真正调动其积极的情感和写作的动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从积极方面做起,挖掘学生的亮点和优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习作产生恐惧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评价作用的认识不正确,总是一味地批评。确实如此,习作是学生习作的难点,好不容易写出一篇文章来,却被我们教师批改和评价得一无是处,毫无成就感和信心,打击非常大。长此以往,不仅学生脆弱的心灵被击跨,而且积极性也被抹杀了,甚至对写作“闻风丧胆”。因此,教师应改变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大至一篇佳作,小到一个好的词语都不错过,让学生经常尝到“成功的甜头”。久而久之就会对习作产生信心和兴趣,并内化成写作动力,从而使习作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总之,要突破习作教学这一攻坚战,教师务必重视以积累为基础,细心观察为捕抓素材的渠道,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长期培养习作兴趣和评改能力,使习作逐步成为乐趣和本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