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 215300 )
【摘要】:目前,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
【关键词】:同伴、关系、交往、能力、对策、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当前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去陌生环境,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害怕、胆怯等;有个别幼儿表现为不愿和成人或同伴对话,不愿参加活动,不愿与人交往。而与家长交流后却得知孩子在家挺爱玩,挺爱说,表现出双面性。交往语言比较贫乏,在交往活动中有些幼儿交往语言比较贫乏,以致于影响了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体现为用直接的动作代替具体的语言现象。
二、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幼教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因而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1.转变态度。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懂得家人要相互关心帮助,比如: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有些家长会故意说:“宝宝给妈妈吃苹果。”而结果却是一口未吃让给孩子,其实这只能滋长孩子的独占心理,这种行为不可取。
三、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四、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
总之,相信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潜心研究、总结,让我们的孩子在交往中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孤独。相信他们都会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