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中的“节外生枝”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1期   作者:石明敏 张平
[导读] 近年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作者明明是写甲,为何会花费大量笔墨写到与甲关系不大的乙?”这一题型,我们可以将其归为散文的“节外生枝”或者“画蛇添足” 类型。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256300   
        【摘要】:近年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作者明明是写甲,为何会花费大量笔墨写到与甲关系不大的乙?”这一题型,我们可以将其归为散文的“节外生枝”或者“画蛇添足” 类型。
        【关键词】:大量笔墨、作用、用意、

         苏轼曾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势出,在平地滔滔汨汨,逶迤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也”。他又曾言“所以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两句话看似矛盾,但是前者指的是散文的“形散”,后者指的是散文的“神聚” ,基于散文的这个特点,高考中经常会直接或间接考查到散文“形散神聚”的 相关知识。
为此,笔者找到了近年来高考中考查过此类型的真题如下:
         2007年辽宁卷: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2008年全国卷: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
         2009年江西卷: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
         2010年福建卷: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2011年四川卷: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2011年山东卷: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 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2年广东卷: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
         2016上海卷: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2016天津卷: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17天津卷: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2018天津卷: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2020新高考山东卷: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此类型的题,共同的设题方式是: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XX段内容有何作用?
         变式提问:1.文章主要写甲,但是为何会写乙(花大量笔墨写乙)?
         2.文章为何会插入人物事迹/引用名言有何用意?
         在2020年山东新高考中考查了《建水记》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学生答案一:1表达了作者对建水城的喜爱。2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侧面体现了建水城人的豪爽、好客。
         参考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本题总分为四分,比对标准答案,学生得分为1分。
         答此题需要注意:题目中所说的建水城,也就是甲,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章的“神”,大量饮食,也就是乙,是文章的“形”,写形是为了表现神,也就是写乙是为了表现甲。答此类题要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乙写了什么,乙对于服务甲有什么作用,从而建立乙与甲的内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能够建立乙与甲的联系,而且要找准二者的联系,并且点明,不可以笼统作答。
         2018天津卷: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参考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乙这部分材料对主题方面的作用如下:
         开篇点题
         点明主题
         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丰富内涵/具体展示
         突出主题、 丰富主题、深化主题。
         强化作者感情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要注意:点明主题,丰富主题与深化主题是有区别的。
         点明主题——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深化主题——例(2007●辽宁) 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这样写可以丰富 “炉火”的意蕴。
         “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学生在总结答案时会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何有的答案只是从内容角度答,而有的需要考虑主题或结构?”对于这类题型,最终需要从哪些角度考虑答案,还需要考虑乙这部分材料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答案关注材料与上下文联系,明确其结构作用:
          1. 开始段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2.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
         3.末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最终总结文章某部分材料的作用:
         1.开始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没点题:
         首段作用:引出下文(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比。
         2.中间段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 ;
         内容上:丰富内涵, 具体展示;反衬
         突出主题、 深化主题。
         3.末段的作用:
         (1)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旨,强化作者感情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其它作用:
         使行文富于变化;
         强化/引发某种情感。
         以上是大量笔墨的答题角度,还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考虑分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