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燕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摘要: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扎实程序设计、实现、调试能力,掌握软件开发技能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方法,说明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五个层面进行改革,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三教”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背景
2019 年2 月,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深化“三教”改革,课程是落脚点,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在岗位方向课程体系学习中能够进入的深度,决定着学生能达到的技术技能水平高度。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前期开展了基于“OBE”、“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等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从校到校,项目实践指导能力相对薄弱,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还处在教学内容分工的初级阶段,难以胜任需要团队紧密协作的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任务;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结构组织内容,内容的立体饱满度不足,需要和职业资格证书静和竞赛深度融合;教学方法仍然使用教师教、学生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评价需要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及时高效地给予反馈。
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内容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核心,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建设是基石,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是动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保障。
(1)设计“课岗”“课证”“课赛”“课政”四维融合的教学内容
以“实践导向、能力本位”为原则,以专业核心工作岗位中提取的知识、技能、素养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知识点,实现课岗对接、课证融合。将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等职业技能竞赛关键知识点融入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软件岗位职业胜任力冰山模型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潜能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技能人才。
(2)重构基于BOPPPS模式的课内外教学环节
BOPPPS模式,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B)、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和后测(P)和总结(S)六步,实现教学单元的有效闭环。
每次课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课前预习,课中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导入、明确课次目标,通过前测任务的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递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建模型、遵规范、严编码、强测试和重优化五步完成任务训练,教师通过后测任务,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采取个性化策略强化,最后总结课次知识点和重难点;学生在课后巩固提升。教学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次前后内容有一定叠加,螺旋式递进。
(3)搭建交互式教学平台,构建立体教学资源
为了满足基于BOPPPS模式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学团队对课程原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进行了优化和建设,基于超星和华为classroom云平台搭建了交互式教学平台和项目实践平台,并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立体化教学资源。超星平台除了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外,更加强调使用过程中的师生交互。华为云平台的在线编译功能,学生能实时得到程序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反馈,及时修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能够实时查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正确性,对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载体,丰富了课内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构建“多维多元”的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依托平台我们实现了智能化的“多维多元”全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评价既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实施评价,又要在线上和线下实施评价,部分任务实施校内校外评价,打破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小组和企业专家等,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不用的评价主体对应评价不同评价要素,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从主体层面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评价结果反映学生全过程学习,综合的评价结果比较立体客观。
(5)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增强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团队成员专兼结合,在教学中实施联合指导实践教学。教师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素质、参与实际项目运维,实践前沿新技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课程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并通过技术和实践交流与分享活动,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先进的技术、理念、模式实施教学改革,促进团队教师共同成长。
三、结语
经过实践,课程教师团队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构建了基于“岗证赛政”的课程内容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基于BOPPPS模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平台的实时编译及时反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托平台,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信息化、自动化和合理化。经过对比,教学改革实践后,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改革实施前,学生的专业学习自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助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2]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3]欧赵福.“三教改革”驱动下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6):47-49.
[4]雷珏.“三教”改革背景下新时代教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22(13):186-187.
[5]曾晓彤,张显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18):267-268.
课题项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901)、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0SCG223)
作者简介:吴冬燕(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教育、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