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玲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莲塘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感恩是美好人格的一种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感恩教育既是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知恩;施恩;养成教育
有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感恩的教育,首先是要懂得知恩,学会感恩。知恩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前提。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条件,曾有人说过:一个不会感恩,不会心怀感恩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给予我们的恩泽,方能感知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
小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发育、心理变化、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应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意义,感恩、报恩、施恩教育也是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感恩、施恩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巧用教材,在课堂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予自身帮助而表示感激。”感恩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然而在现今的家庭中,小学生往往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享受着长辈们的百般宠爱。他们在情感上得到的总是单向“输入”,接受了太多的关注与呵护,不懂的如何关心家人,更不会如何关心别人。久而久之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凡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很少顾及家庭和长辈的处境,对父母的辛苦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更不会去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如我利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的《少给父母添麻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了解做家务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大人沟通,主动争取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掌握一些做日常家务劳动的技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坚持做家务劳动的精神,逐渐养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巧设主题班会,在活动学习中体会感恩教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曾几何时,这句歌词飘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为人们所铭记,也提醒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确,大自然赐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力,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幸福,让世界更温暖。爱心能让人无私奉献。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既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社会,施恩他人。
(一)设计班会课活动进行知恩、感恩父母的教育。
我会根据节日进行设计主题班会,如我通过母亲节、父亲节,告知学生节日的由来,从而知道孕育生命的辛苦,让学生谈谈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事情,探讨哪些是父母亲为她(他)自己所付出的?哪些是为“我”所付出的?哪些是为家里所付出的?通过大家的讨论,质疑,倾听。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懂得父母亲的辛苦,从而感恩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报恩父母,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煮饭、收拾自己的房间等。
(二)通过班会课向学生进行感恩别人的教育。
在班会课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视频、课件、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知恩、感恩。如在班会中让学生观看《一碗面》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那晚,女孩跟妈妈吵架后,一毛钱也没带就只身往外跑。走累了、饿了!热心的老板煮了碗云吞面请女孩吃,女孩感动得掉眼泪。女孩:“我没有想到一个的陌生人,可以对我那么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跟妈妈吵了架,妈妈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别再回去!一个陌生人都可以对我这么好,而妈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老板的告诉女孩:“我只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那么的感激;而你的妈妈已经煮了十多年的饭菜给你吃,你却不会感激她,还和她吵架。”女孩听了老板的话后,整个人楞住了!“陌生人的一碗面,我都那么感激,而妈妈辛苦地养我,风雨无阻的煮饭炒菜给我吃,我怎么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为了小事,就和妈妈大吵一架......。通过看故事、论故事,让学生懂得父母的无私的付出,懂的感恩父母。
(三)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奉献的人物事迹。
在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有日夜奋战的医务人员、不顾高龄奔走在抗战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热心的各界人士,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里面宣传的人物事迹进行感恩教育。
三、善用课外阅读,在书香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学无止境”、“大爱无疆,上善若水”。我们可以推荐一些课外书,让学生从阅读中懂感恩,在行动中能做到会施恩。让知恩唤醒学生的觉悟;让懂恩洗涤学生的心灵;让施恩在心灵生根发芽;让我们的社会像歌词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成为现实。如我推荐给学生的《爱的教育》,里面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学生在阅读得到知恩、感恩的教育,逐渐养成施恩的习惯。
感恩、施恩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感恩教育只有抓住孩子内心感受,从孩子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利用各学科教学内容,利用多中形式的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所开展感恩、施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学校、老师、同学,感恩社会,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04
[3]彭一丹.《一则故事、改变一生》.万卷出版公司》.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