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熊运兰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   作者:熊运兰
[导读] 逻辑思维作为人的重要特质,在现代教育中应当受到多方面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对适用于该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课堂实际和学生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灵活创新,利用创设情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数学学科基础,全面锻炼学生思考、探索、想象和分析能力。

熊运兰    四川省广安希贤学校  四川  广安  638000
【摘要】逻辑思维作为人的重要特质,在现代教育中应当受到多方面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对适用于该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课堂实际和学生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灵活创新,利用创设情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数学学科基础,全面锻炼学生思考、探索、想象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3-031-01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需求,落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是我们需要共同面的课题。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养成的有效路径,旨在构建有效课堂、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希望上述研究内容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必要参考。
        1有针对性地拟定教学计划
        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期,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和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等都会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拟定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四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分水岭,这个时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就开始重视启发小学生的思维;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需要做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准备工作,先从最基本的概念教学开始,然后再一步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学习的助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引入数学情境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对于抽象学习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进行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并开展一定的情境教学。应用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则体现在: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材中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在讲解图形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地罗列知识点或者全靠学生自行想象就起不到太好的效果,这时候可以以整间教室或者课桌为例,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帮助学生们化抽象为具象,增强理解
        小学生们时常容易有畏难情绪,尤其是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更是如此,初高中生由于年龄较大因此无需过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小学生就完全不同,小学生更容易逃避困难,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们把一些过于抽象的问题转化的具象一些,再去帮助他们提升其思维能力。
        例如讲到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统计与概率”这一章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不急于引入一些概念公式之类的,可以先在课前问学生有没有玩过掷骰子和掷硬币之类的游戏,然后教师就可以问他们觉得摇到那个数字或者正反哪个概率更大呢?等学生们讨论过之后教师就可以揭晓答案了,然后再通过这个小游戏引入概率这个词语,并且也可以现场找到一个硬币让大家轮流测试,这样寓教于乐,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4努力培养学生区别与联系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某个新知识点时,往往会运用“比如”“对照”等相关词汇,拿“对照”而言,其主要是指在思维辨别过程中依据之前所学过的或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学习,进而引起学生对之前内容的回忆,同时也会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随着后期学生会接触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因此会运用大量地与之前学过知识的对比,而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加强对于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理解区分和比较。比如当教师讲解“正数”和“负数”时,一开始先引入正数的概念,了解之后再接着引入负数的概念,此时可以通过正负数的关系和区别,让同学们自行引出负数的定义,会加深学生对于正数的理解以及负数的学习。同样在我们刚学习毫米、厘米时,教师可以通过之前学习过厘米和分米的进率是10,进而让同学们猜测毫米和厘米的进率是多少,再加上教师后期的讲解会大大加深学生对于这三个长度单位之间的理解。因此,相关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区别与联系的能力,当遇到概念较为混淆或者有一般性规律的时候,便可以在合适的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对于相似的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巧设数学活动,在实践中强化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可以发现基于小学生性格、兴趣的数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在数学课堂学习时的参与感,也能实现在数学课堂中强化小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巧设问题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也应贴合学生逻辑思维养成的现状,为学生们设计能够广泛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凭借这一活动强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凸显现代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6改善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会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教案进行适当的变动,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重的特性,在教学中设置情景模式,从而引导学生逐步靠近数学,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处理。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其的印象,对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思维逻辑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沉闷的课堂环境并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养成逻辑思维能力。
        7构建思维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中,合作式交流沟通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地了解,同时合作探索式学习也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发展方向。在深度探索过程中则要求学生们通过将教材内容进行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合作成员将自己的看法对其他同学进行分享的形式,使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进行独立思考。不仅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伪探索”的学习方式,还使学生们更加高效的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作为具体化和抽象化的科目,教师合理调动教学资源,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达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涛.浅谈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20,17(34):189.
[3]吴玉华.小学数学应用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9):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