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核心素养理念  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王建祥
[导读] 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对所探究知识灵活运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王建祥
        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第二小学 325000  
        摘要: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对所探究知识灵活运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减负理念不断深入,传统课堂练习的弊端束缚了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学生疲于谈会练习,阻碍了能力发展。为了体现核心素养理念,优化课堂练习设计,还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索:
一、灵活新颖,优化练习的趣味性;
二、联系实际,优化练习的生活性;
三、体现个性,优化练习的层次性;
四、激发兴趣,优化练习的灵活性;
五、发展思维,注意练习的开放性。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堂练习    设计
当前,随着核心素养落地,传统课堂练习设计的弊端,如练习内容机械重复,形式上的单一,程度上的一发切,已大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适应核心理念的要求。为了体现核心素养理念,还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本人对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练习优化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灵活新颖,优化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对枯燥的计算和纯文字的解决问题不怎么感兴趣。要想激起学生兴趣,数学练习题必须新颖、好玩、有趣这样才愿意去思考,大胆探索。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应尽量采用趣味性的素材,使数学练习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载体。如学习“克和千克”后,设计这样的练习:
(1)称一称哪些物体可以凑成1千克。



这样的练习,将“克和千克”整合到趣味性的称东西、称书包及称体重问题中来,而不是靠刷题来死记硬背克和千克的关系,反而更容易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联系实际,优化练习的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现实,里应服务于现实生活。特别是我们小学数学,只要细心去发现,都可以找到生活中“原型”。而学习数学的最后归宿点就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知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利息”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张大妈想把5000元存入龙湾农村合作银行,龙湾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率如下表:

请你帮张大妈选择一种存款方式,到期后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理解,再探究,再提升,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体现个性,优化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去安排。下面以“乘法分配律”一课练习设计来谈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1.第一层次基本作业。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8+8)×125=  ×  +  ×  
28×(30+5)=  ×  +  ×  
85×15+15×15=(  +  )×  
2.第二层次变式作业。
(2)把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6×75+25×26        26×(75+25)
(25+5)×8         25×5+5×8
35×(18+26)        35×18+36×26
(24+35)×5         24×4+35
(22×125)×8        22×8+125×8
(2)选择题。65×(48+35)与下面的   式相等。
A、65×36+65×48 B、(65+36)×(65+48) C、65×48×35
3.第三层发展作业。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通过层次性的练习,学生不但可以自己检查自己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在基本练习的。
四、激发兴趣,优化练习的灵活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会从不同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最优化。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可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1、根据图先列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



3、说出下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8×5                3×6
2、找朋友:
                8×2                    7×4
                5+5+5+5+5+5             8+8
                7+7+7+7                 3+3+3
                3×3                     5×6
3、怎样把4+4+8、6+6+12改写成乘法算式?
做这种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思维不会被模式化。
五、发展思维,优化练习的开放性
我们平时设计或安排的练习有一个共同特点,信息确定,解法唯一,这样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练习是封闭的,其作用显而易见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我们的练习更要走向开放多样。如教学“圆面积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如下图,表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正好放在一个长方形内,请你添加一个条件,求出阴影部分面积。



从练习检查来看,学生补上了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假设:“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则阴影部分面积:
10×(10÷2)-(10÷2÷2)2×3.14×2=10.75(平方厘米)
        (2)假设:“长方形的宽是5厘米”。则阴影部分面积:
5×(5×2)-(5÷2)2×3.14×2=10.75(平方厘米)
(3)假设:“圆的半径是2.5厘米”。则阴影部分面积:
2.5×2×(2.5×2×2)-2.52×3.14×2=1075(平方厘米)
(4)假设:“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则先算出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阴影部分面积:
10×5-(5÷2)2×3.14×2=10.75(平方厘米)
(5)假设:“圆的周长是15.7厘米”。
……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活跃,解题思路不统一,都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写出自己理解的解题方法,不仅拓宽了思维灵活性,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练习设计,应关注的是学生在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柏义伟,王建华.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题设计[J].《中小学数学》2002(3)
[2]李增道.设计探究试题,培养发现意识[J].《小学教学设计》 2006(3)
[3]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数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