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玲
青冈县第四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
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可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学习倦怠是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会引起学生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负性改变,使学生明显地丧失学习的动机;学习倦怠易使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或活动上表现出疏离或退缩行为,面对学校学习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学习倦怠所表现的成就感低,主要在于学生对学习成效过度期望而引起的消极经验。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
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老师经常批评、讽刺、挖苦、处事不公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当学生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不太可能向教师求助。另外,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很少能够获得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习的诱因。因此,增加教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够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投入。
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家长对子女不理解、不尊重、冷漠、过分地严格限制,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等,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因此,当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多从子女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能感到父母的鼓励与安慰;面临困难时,使其能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并且对于学习不良的学生,许多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多为埋怨、放弃、不管不问或严厉惩罚的态度,这样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易赶上,而且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同学之间关系不良,在班级中受到孤立或排挤,缺乏归属感,也往往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脑迅速普及,网络文化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不少学生经常光顾网吧,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长时间的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等身心疾病,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作为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让每个学生扬其所长。不仅注重全面性,更要注重发展性。在教育理念上应坚持以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做动态的分析和研究,相信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的。
教师应通过发展性评价,学会赏识学生,特别是差生,应看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为他们播下自尊和自信的种子,让学生在快乐的、自信的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不应是专制的领导者,而应是合作的指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希望与教师进行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而不是学生。因而教师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以平视的眼光去对待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理解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不同学生的心声,走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师生关系是人们在学生时代的核心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能使学生在面临学习挫折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热情。而学习消极倦怠的学生一般缺乏自觉性、自信心、懒于思索、意志薄弱等。健康的人格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巨大财富。因而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其核心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从对中学生问卷调查可知,学习的动机和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考试,甚至有些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目的很不明确,学习动机的缺乏自然会引起学习的动力的不足,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是通过老师逼、家长压的方式来学习的,自然而然地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抵抗情绪,厌倦学习。
在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从而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太过于重视,对孩子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不管是周末还是暑假总为孩子找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使得孩子感觉学习压力太大,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导致孩子玩不开心,学不好,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本讲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庞爱莲,樊召锋.心育文库38——行为治疗[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3.白素英,李长庚,徐文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