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摘要:笔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切身体会到学困生的不容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她,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尊重和接纳学困生的表现,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条件;改进和创新教学的方式,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番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心是真情,是温暖,是无穷的力量。老师的爱能感动学生,有时甚至能挽救学生。你的一个暗示,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会使他们兴奋许久。
一、难忘的经历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它不同于父母对子女那源自生命本能的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定义。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评价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往往因不自信而敏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自己读小学时,曾经当过很长时间的“学困生”,个中体会,感触颇深。
小学时,我身材较瘦小,经常坐在第一排。那时我遇到的语文和数学两位男老师都特别喜欢抽烟,常常会在我们朗读课文或是做数学练习时在我身边抽烟,这令我非常反感。所以,我特别不喜欢语文、数学老师,也就不喜欢听他们的课,整天自己玩手指。因此,我整个小学阶段的成绩都不理想,经常不及格,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困生。父亲见我成绩较差,便让我重读了五年级(以前小学是五年制的,还可以留级)。就在那一年,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非常严格,同时也很值得我尊敬的好老师。自从有了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关心与提醒,渐渐地,我的学习潜能也被激发出来。一年后我考上了镇里最好的中学——东凤中学。三年后,我被学校推荐到全市最好的高中——纪念中学读书,后来考虑到自身家庭原因就报考了中山师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二、可爱的学生
由于我自己也有小学阶段“学困生”的学习成长经历,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学困生,也就特别关爱他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心作朋友,帮助其健康成长。
毕业后工作的前两年我任教语文学科,后来我长期担任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很少到中低年级教学。有一年,学校安排我教四年级。很久没有接触中年级学生,觉得他们非常天真可爱,孩子们也非常喜欢我,一下课就围在我身边。我整天乐呵呵的,心态越发年轻。但是在数学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却让我不太满意。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屡说屡忘,怎么教他都一脸茫然;一部分学生上课左顾右盼,根本无心听课。面对他们这样的学习状况,我心中的火气不知不觉地越来越旺,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成了学生“害怕”的老师。
记得在“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做练习时,我看见平时胆小的小军对着题目迟迟不动笔,我慢慢走到他身旁,问他是不是不会做?他说出原因:大数分级不会。因为他害怕老师,所以他不敢向老师请教。于是为人师的我反省自己之前的言行。这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轻轻摸摸他的头,试着让他不再怕我。
下课后,我把小罗找来聊天,告诉他:“老师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也很怕老师。”我的坦诚相对,让他觉得与老师“同病相怜”,有共同的感受,这有效地拉近了我俩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罗这件事,改变了我与这帮中年级学生的相处之道,我试着与他们交朋友。后来,我们的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所以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有效的策略
由于人是存在差异的,所以随着年级越高,出现的学困生就会越多。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所以,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这就使我们的数学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也就更易出现学困生。由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应注意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并且实施有效的策略来转化他们。
(一)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智力问题,即他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差;二是非智力问题,即会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区别对待。对于由智力问题造成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尊心较强,心灵脆弱,会特别敏感,希望老师老师的关心、呵护,不歧视他们。而对于由非智力问题造成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是受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比较懒惰。此外,学困生有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那就是。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他们多关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二)尊重和接纳学困生的表现,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条件。
基于学困生的心理,我们作为教师的,就应该做到尊重和接纳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对学困生付出足够多的爱,尊重他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认真学习这门学科,才有机会提高数学成绩。如,在教学中,老师可提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对学困生投以充满信任的目光,或在不懂时,作适当的提示。在他们回答问题后,即使是他们回答不完全时,也应该加以表扬,并鼓励其继续努力。适当的思想教育更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从而接受知识,提高成绩。
(三)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多种,往往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都可以慢慢转化。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做到: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注重复习旧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尽量降低学习梯度,让他们觉得新学的知识并不难,就不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课堂上,多让学困生有板演的机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和节奏。如:学习圆柱体的展开图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学具,再把学具剪下来,让他们从直观上感知展开图的组成部分,从而发现计算方法。此外,在教学时教师对学困生做到四个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优先。平时,我们要注意捕捉,发现学困生的进步,要适时“放大”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困生积极上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折扣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中理解折扣大含义。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数学作业的布置要因人而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做题目,即分层布置作业,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下。这有助于学困生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抓住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提高质量,减轻负担的根本途径。例如,学习因式分解,其方法不外就是那几种,只要学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那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同时,可以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在情感上、方法上多为他们开小灶、帮助他们补短板、树信心取得进步,这样他们在数学学习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让师爱无痕地悄悄地流入孩子的心田,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老师那浓浓的关爱。当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师生心灵相通,共同奏响教育的和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素娟.让学困生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J】. 学苑教育, 2012(6):1-1,
[2]庞永红.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J】. 考试周刊, 2011(16):2-2,
[3]魏慧丽.培养发展性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持续发展【J】. 学苑教育, 20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