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技创作动手难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赵成刚
[导读] 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是学校开展科创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任务,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科技制作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赵成刚
        四川省通江县青峪小学
        摘要: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是学校开展科创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任务,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科技制作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制作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作;创新;创作兴趣
        一.小学生在科技创作中的现状
        (一)动口的多,动手的少,问题多,想法多,动手难
        众所周知科技创作需要从小培养,创作来源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的很多问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存在于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科技创作,将科技创作常挂于嘴边,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开始与结束。还有的人能对某些问题或者现象提出很多问题和想法但是从不动手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只存在于理论层面上,侃侃而谈。
        (二)科技创作中许多学生在创作初始兴趣很浓,但是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毅力
        科技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创作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毅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因此科技创作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毅力必不可少。
        (三)数量多,质量差
        在科级创作中许多同学跟风现象很严重,在创作中不用心,往往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与同学进行攀比,科技作品滥竽充数,而真正的精品少之又少
        (四)理论水平与个人动手操作能力不成正比
        许多小学生由于理论水平低,而个人的好奇心无比强大,加上现在社会的传媒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不成正比,无法创作出精品。
        二、小学生创作动手难的原因
        (一)没有明确的制作目标
        搞科技制作时,很多同学无明确的制作目标,无详细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大,因此造成大量作品中途夭折。美国罗得艾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普罗斯曾经研究过一组打算从元旦起改变自己行为的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
        (二)原材料匮乏
        在调查时,一个同学告诉我,现在很多人家里来客,要么换鞋,要么穿上鞋套。鞋套是塑料膜的,属一次性产品,浪费大又不环保。因此,他想发明一个万次鞋套,但苦于找不到一种弹性大、耐磨、透气,能变温又方便清洗的材料。所以因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往往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失去意志力,只好放弃。
        (三)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
        小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对许多材料功能的了解不多,对于新材料、高科技材料更是茫然无知了。对材料功能的无知,导致长时间制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使作品夭折的主要原因。
        (四)缺乏交流合作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搞发明创造是各自为阵,闭门造车,很少交流。制作中遇到了困难无人分忧,制作出的作品无人指点,有时发明出来的作品可能是落后发明或重复发明,自己全然无知。比赛时一淘汰,他们心理上就有一种失落感,再也没有信心进行后面的科技制作了。
        (五)对科技创作的兴趣不高
        科技制作过程漫长、枯燥,学生认为还不如玩游戏刺激,正因自我控制力不够,容易弃之不干。为了完成比赛任务,有时老师只好全程扶着走,以保证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据个案调查得知,有个别作品还是辅导员一手包办的,这与素质教育是严重相悖的。


        (六)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毅力
        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受经济社会的影响,他们也乐于短期内产生经济价值,关心奖品的等级和奖金的多少。恰恰科技创新大赛与拍卖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这也使得部分学生从内心出发对科技制作就无兴趣,制作懒散,无坚强的意志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科技制作氛围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要大力宣传科学家的故事和奉献精神,让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参与和奉献是崇高的,过分追求经济是可耻的。要形成学生正确的绿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崇高的情操,要有科学的理想。我认为每所学校都应借助全国上下一年一度的创新大赛,组织开展好自己学校每年的科技节,全面动员,全面参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展示自己,欣赏自己,发挥身边的榜样效应,提高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融入集体,充分发挥小组创作的作用
        学生在制作中,容易受知识、材料、毅力等影响而中途放弃。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就难。因此在科技作品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个体行为融入到集体链条中来,要随时接受老师、同学的监督、呵护、帮助。同时集体的介入也要有的放矢,要提高集体力量介入的有效性。
        (三)建立班级科技制作角,为学生开辟创新的新阵地
        学生搞科技小制作大部分是在课余时间,而在课余时间,孩子既要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休息玩耍,再加小制作,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因此应建立班级科技制作角,一有问题及时探讨,一有灵感及时制作,一有困难及时排除。亲手饲养小动物种植蔬菜的感觉与网上饲养小动物种植蔬菜的感觉是有质的区别的。主动的制作能让学生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这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持续培养。
        (四)建立科技制作动手能力的有效评价机制,保持制作激情
        我们应建立一套富有激情的科技制作评价机制,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组成内容,学生的科创综合能力及获奖情况都要记入学生每期的素质发展报告书,并进入个人成长档案。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评价,分层达标,各有所获,各有所乐。人性化的评价,能给予孩子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后续学习”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在这种快感中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
        (五)依托于乡村少年宫活动,积极开展相关科技创作活动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给学生做一些教材外的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些办法如果能做成实物就是发明创造。不要以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学生也能成为发明家。
        (六)学校经常性的组织科技创作比赛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经常性地开展科技节活动,既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又促进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力。以培养少年儿童科学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理念。通过开展科技小制作、科学幻想画(未来的家园)以及科技征文等活动,努力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技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小学生开展科技创作动手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不放弃,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毅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常性地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同时加强与其它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让学生能创作,爱创作,乐于创作。
        【参考文献】
        【1】张长春《论小学教育》[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6(3)
        【2】刘建明:《浅谈科学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期刊:《兴趣教学》[M],广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0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