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宽松氛围的营造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张尚明
[导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尚明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224524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孩子的课外阅读中作了初步的尝试,感觉宽松氛围的营造,有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
一、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课程理念表明,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教师可根据低、中、高不同的年级段和学生自身特点去合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可走进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哪一类的书,教师也可合理推荐和引导他们阅读某些书籍,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快乐地阅读中陶怡情操增长知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对我们小学生而言是一件随性而为的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1.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2.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建议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阅读兴趣,巧妙畅谈,创造乐读氛围。
        1.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寓言故事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总之,在我们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要给他们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希望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感悟。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