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许燕芳
[导读] 班级是学生学习以及自主实践的重要场所以及基本单位,
        许燕芳
        杭州钱塘高级中学 311201
        摘要:班级是学生学习以及自主实践的重要场所以及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构建工作比较复杂。在同一个校园环境之中,不同班级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班风学风的树立最为重要,这一点也是班级文化得以构建的核心所在。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班级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个性特征,分析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了解差异产生的实际原因,始终坚持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以班级班风的有效优化升级为依据,充分掌握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举措,利用班级文化来指导学生。其中班级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元素比较丰富,是较为特殊的教育资源。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德育功能,分析德育资源的融入使用策略以及使用策略。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班级;文化建设
        一、引言
        目前,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复杂及多元。教育改革成为了学科教学的必经之路,很多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偏高。目前的德育教育质量不够理想,面临许多的困境。教师的教育教学压力持续上升,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孩子非常的难以管教。为了有效的解除教师心目中的疑惑以及目前的教育教学障碍,教师需要以创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为切入点。了解德育教育工作的薄弱之处,将德育工作与班级文化工作相结合。确保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能够迸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点也能够为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依据。
        二、德育与高中班级文化
        有的学者提出,班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潜在教育课程及资源。这一教育板块主要是指教师在班主任的指导之下,通过对班级目标的分析,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因此,班级文化是两大财富的总和。教育功能非常的强大并且呈现着明显的无形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制约功能和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文化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的有效规范及引导。进一步的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因此班级与文化有助于德育改革和创新。在形成良好班风的过程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不容忽略。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形成的有效载体,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以及动手操作的平台。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分析及研究,主动带领全班学生。将个人的个体行为与班级集体行为融为一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的班级文化氛围以及环境。
        但是应试教育导致教师过于注重教书育人,以管理学生为主。无视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利用,这一点导致学生只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无法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时很少有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班级文化的影响以及熏陶。如果能够以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营造为重要教学任务,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变得非常的融洽。同学之间也能够实现友好的相处,整个班级比较和谐。有的学生会直接将班级作为自己的家,个人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能够主动地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因此,有的学校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
        三、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基础。这三者是核心,同时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得以落实的前提。教师需要了解物质文化的建设条件,其中班级环境的美化是重点。教师需要了解学情,根据目前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注重班级气氛的有效优化及升级。让学生能够在班级文化的感知中,真正的从繁杂的学业中摆脱出来。班级卫生的管理也非常重要,这一点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整洁优美的班级学习环境,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制度文化则要求教师主动强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约束。充分体现班级管理的特色及优势,将更多的人性化元素融入其中。因此,教师个人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班级班风,彰显班级的管理特色。以文明礼仪和公共保护为切入点,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来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向导,很多学生能够在个人潜能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特长。精神文化建设则要求教师主动的营造良好的班风,关注学生的群体意识。了解学生在集体行为中的思想以及行为表现,积极同化学生,鼓励学生。注重对班级舆论的正确指导以及约束,有效的规避各种不符合集体利益的行为和思想。确保学生产生良好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无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文化建设工作不容忽略。这一板块能够为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做好铺垫。但是,有一部分教师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无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以及创新,很多学生比较被动。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级环境的有效美化,这一工作对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没有主动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忽略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以及积极向上精神的教育,整个课堂环境不够干净和整洁。当学生出现乱丢垃圾等现象时,教师没有及时的警示学生和批评学生。很少有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文明修养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另外,在美化教室时,教师也没有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基础进行优化及升级。难以充分体现各类物质资源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整个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速度较慢,学生难以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个人的能动性不足。
        (二)无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比较明显,其中管理机制的强化最为重要。但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行为准则以及制度强化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优化升级,班级制度文化在班级文化之中所占有的比重较高。制度文化能够为学生品格行为的形成提供更多依据。教师没有结合不同准则的制定要求来加强对学生的言行约束以及管理,最终导致学生的言行与集体利益相违背。另外,教师没有根据整个班级的特色,将具有一定人文性的班级班规落到实处。没有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所制定的班级班规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所发挥的作用较小。有的班级所制定的班规行动虚设,很难唤醒学生的热情以及参与能动性。有的教师直接包办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管理任务,没有让学生参与进班级管理活动之中。忽略了对行为准则的分析,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文明礼貌以及保护公物。在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分析时,教师无法做到奖惩分明,难以体现制度的导向作用和优势。
        (三)无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升华,其中优良班风的形成势在必行。

教师需要注重这一工作的创新,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班级舆论风气和群体意识的引导。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可以了解整个班级的风貌以及精神。但是,教师没有结合德育教育工作与班级氛围营造之间的相关性,忽略了对班级特点的分析。所制定的班级口号与班级奋斗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很难有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也无法产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精神。另外,教师没有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堂活动,忽略了娱乐性知识性的融入。很少有学生能够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学生的锻炼机会较少。还未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个人的行为出现了诸多的偏差以及不当之处。
        五、育德育与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班级环境
        教师需要以文化环境的有效构造为依据,促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教师环境的有效布置以及优化构造最为重要。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能够消除个人的疲劳感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个人的情操也得到了培养和熏陶,很多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奋发向上。
        首先,教师需要以整洁干净的环境塑造为依据。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做好铺垫,关注班级卫生环境的管理以及协调。以班级卫生的创新及落实为核心,让学生能够真正能做到不乱扔垃,并且维护班级环境。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主动参与中逐步发展个人的文明修养。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师的墙壁,了解班组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已有的教育基础。关注文化氛围的有效优化,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发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教室的美化工作中,注重对班级外部环境的优化升级。学生可以在图书角中展示自己,教师则可以将校园中的各种宣传材料融入其中,精心设置班规。另外,教师可以将名人故事以及各种光荣榜等信息与学生的技术展示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师墙壁的育人作用及价值,这一点能够让整个班级文化环境变得更加的积极和健康。在这样的熏陶之下,学生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及提升。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班级制度是教师管理的线索,同时也是学生的行为准绳。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完整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对班级制度的建设。班集体与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评价自我的重要尺度,加强对学生品格行为的规范。让学生时时刻刻的实现自我约束,学会在班级准则的引导下主动地为班级利益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校级校规,通过对班级管理现状的分析来制定班级文化。落实好班级追文化建设工作,彰显班级的特色,体现人性化的班级班规。在制定班级班规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征求学生意见。保障自最终的班规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真正的让学生在班规的指导下调整个人的行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当学生的学习行为背离了班级班规时,整个班级班规所发挥的作用就受到影响同时形同虚设。如果能够在前期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为班规的制定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改革建言献策,就能够唤醒学生心目中的班级荣誉感以及集体精神。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参与中意识到个人班级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以以组织班干部的形式,完成集体讨论工作。利用班规的有效完善以及修订来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其中学生的学习、出勤、三操以及个人的卫生责任分析是重点。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文明礼仪和公物保护为依据。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奖惩分明,了解班级班规以及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要导向作用。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德育教育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强化班级管理的机制以及重要育人作用。帮助教师顺利的达成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以及目标。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班风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班级管理中的表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核心部分。精神文化是深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境界。通过对班级精神文化的分析,可以了解整个班级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舆论风气和集体意识,展现着整个班级的风貌和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对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班风与德育建设之间的联系。以抓班风促德育为重点,了解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思想行为。关注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出现从众盲目心理。这一点要求教师以舆论文化的建设为依据,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约束个人的言行,当个人的言行举止违背集体利益时,学生会自行排除和抵制。教师以班级特点分析为依据,了解班级精神风貌的展示情况。这一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班级荣誉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班级口号和班级奋斗目标的重要价值。进一步的提升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为班级管理工作做出自身的贡献,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其次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重要的载体,了解班级文化的创新要求。如果学生完全将对应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就会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单调。其中,户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需要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内容融入其中,注重知识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的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开展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文艺汇演以及体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参与各种级别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会自我规范。
        六、结语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德育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两者互相影响和渗透。教师需要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利用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德育元素。积极引领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来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通过文化互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佟妍,杨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凝聚和谐奋进力量[J].中国德育,2020,000(002):P.58-60.
        [2]邹雅妮.以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孩子天地,2020,000(008):P.275-275,277.
        [3]许筱雅.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措施探究[J].新课程,2020(42).
        [4]李慧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
        [5]曾文婕,谢少菲.具身德育视角下的班级文化墙建设[J].中小学德育,2020(8):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