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赟
湖北省咸宁市第十一小学437000
摘要: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其中独立思考指的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照搬他人的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来独立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解题效率,增加逻辑思维的灵活性。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培养策略
前言: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数学教育方式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教育方法不得当、无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等,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难以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同时,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得学生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我国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缺乏的原因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过度重视考试成绩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家长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因此教师教学只看重学生最终的考试分数,认为考试分数高了就能获得家长的认同,一旦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低则会遭到家长和教师的责备,这种唯分数论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容易使学生畏惧数学,在解答数学题时产生畏难的心理。一些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几乎不会动脑筋去思考,而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学生按照教师的教课侧重点来讲解习题和了解答案,在学习时不去认真总结和反思自己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比如教师对存有质疑精神的学生不理睬,忽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不愿意听课,授课时注重结果和讲述,而没有给学生话语权,或者没有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有思考就获得了答案,久而久之则无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1.2家长和学校教育观念的误导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比如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思想的影响,然而教师和家长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掌握考试内容层面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觉得一切教学活动应放在提高成绩上,而家长看到学生成绩提升了则会对教学工作满意,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式在运行。事实上,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将分数作为最后的学习评价标准,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数学知识引导下,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1.3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
除了教师与家长的问题,小学生自身也存在独立思考问题意识不强的因素。当前我国新课标教育 改革大力提倡增强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同生活相互融合的数学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虽然会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表达观点,然而这种生硬的教育模式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所获得的成效十分微薄。很多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的,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找老师提问,而不会自己先动脑想一想,结果在以后遇到了同等类型其他题目的数学题时依旧不会做,这种现象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弱有关。
2.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
2.1加快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而爱上这个科目,对该科目投入很大的精力,同时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在谈吐和说话方面要注意一定的技巧,避免当着众人的面对学生批评,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愿意尝试着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遇到了稍微有点难的题型就想着寻求外界的帮助。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与学生成为知心的朋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关心,当学生在学校获得进步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人民币拿出来,让学生猜一猜人民币上的数字,在引导上教师可以这样说“猜对啦,表现非常棒”“真聪明”等话语,从而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愿意主动去思考数学问题。
2.2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材知识不同的看法,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授人教版《观察物体》时,要求让小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实际生活中与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拿出来,并举例说明,小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则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则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去动脑筋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则能够将问题与生活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体系架构的丰富和完善,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3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喜爱,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游戏教学法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心理,在记忆公式时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会加深小学生的记忆,吸引小学生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来,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强记下来,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对一些记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容易忘记,而且这种方法来记忆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那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接龙游戏的方式,先由第一位学生说一只青蛙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四条腿;第二位同学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巴,两只耳朵,八条腿;第三位,第四位,以此类推,学生在完成该游戏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和计算,在多次游戏以后则会记住乘法口诀,这种记忆方式既有趣又高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4多元化的评价学生
小学生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正确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缺点,不能唯分数论,过分夸大分数和排名,而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引导小学生养成更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来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以及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同时也要让学生勤奋思考,遇到问题时不要着急寻求帮助,而要反复思考,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在长时间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
结语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新时期,教师要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如何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改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飞.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新课程(上旬),2018,(11).217.
[2]冯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学周刊,2018,(20).68-69.
[3]冯月妹.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