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磨课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王孝发
[导读] “磨课”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材为载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如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展开认真较为深入的研讨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王孝发
        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中心学校  231231

        摘 要:“磨课”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材为载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如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展开认真较为深入的研讨和不断实践的过程。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磨课为例,论述团队磨课有助于养成教师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形成教研团队智慧,促进名优群体共同成长,倡导教师要积极参与团队磨课。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磨课;专业成长
        肥西县王孝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以“聚焦道法名师,促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专业引领、示范辐射、区域联动、共同成长”为宗旨,开展了3次县域内的“送培送教”活动,成效显著。参与送教的名师课例,内秀外美,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来源于对课标的审视,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思辨,对学生道德需求的判断,注重德法共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其实,达到如此效果,团队磨课显得至关重要。
        以M老师的课例《我是班级值日生》(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为例。第一次展示,让人匪夷所思,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不可动的内容。在整节课中,教材里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教师严格遵守教材,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把课讲完,教学内容就算完成。至于学生的基础怎么样,哪种学习方式最佳,学生最终学会了什么,很少关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种不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就是明显的“用教材教教材”倾向。
        经过磨课团队基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出发,对《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进行研究、分析与设计,集全员智慧,收集本课的课程目标、教学纲要、教学参考、课前调查、课程资源等,进行二次整合,达成共识。从二次上课来看,效果迥然不同。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但不拘泥于教材,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放眼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将教材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结构。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从生活中获取道德判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从显性引导走向意识唤醒,从注重是非判断走向强化问题解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团队磨课有助于养成教师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磨课”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材为载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如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展开认真较为深入的研讨和不断实践的过程。磨者,用心思考,深入探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成团队成员的集体研讨,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成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在反复研磨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磨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长期以往,便会使教师对课标的把握更精准,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对教学的设计更精当。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素养。
        团队磨课有助于形成教研团队智慧,促进名优群体共同成长。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但上“好”课则是一个团队的事。郑立平大师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写到:“要想走得快,就独自前行;要想走得远,就要结伴而行”。磨课非常注重教研团队智慧的发挥,大家都真实参与教研,在参与中释放团队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不断贮存每位团队成员的教育智慧。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团队成员在磨课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每个人独特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真刀实剑”中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团队磨课,是让大家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它不仅让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更能促进名优群体共同成长。
        近些年,团队磨课或成为学校教学研讨的常规工作。经历了一次次磨课,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细啄课堂设计之美,细啄教学细节之美,细啄师生互动之美,磨出真实的教学问题,磨出灵动的教学过程,磨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育回归本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郑立平.从优秀到卓越[J].开明出版社,2016(4):148.
        [2]吴忠豪.关于磨课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8(6):1.
        [3]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