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选题指导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时苗
[导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起始阶段要进行选题指导,本文将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教师指导的具体要求,分析教师在选题指导中的作用,并探究提升选题指导能力的有效策略。
        时苗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

        【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起始阶段要进行选题指导,本文将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教师指导的具体要求,分析教师在选题指导中的作用,并探究提升选题指导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研究性学习,通常以课题为载体,提出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部编统一的教材,因此活动的具体内容需要教师的指导,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教师指导的具体要求,本文将分析教师在选题指导中的作用,并探究提升选题指导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在选题指导中的作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教师的指导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始终,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在活动起始阶段要进行选题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主题,并引导学生构思选题,形成课题。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主题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主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生活与学科知识。一方面,主题从生活中来,包括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领域——自然、社会、自我,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关注三者的内在联系,例如“江南‘水八仙’”“家乡水资源的保护”属于人与自然的主题,“交通文明出行”“传承文化过佳节”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而“悦纳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则属于人与自我的主题。教师要为学生打开宏大的生活画卷,让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花鸟鱼虫,万物生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情绪思维、学习经验等,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环境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场所,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持续互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主题。另一方面,主题从学科中来,包括了某学科研究的边缘地带,某学科知识点的延伸,他人研究的课题本土化等。例如 “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是制砖工艺研究的本土化,“苏州名人科举”是科举文化研究的本土化。教师要为学生勾连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思维和学科整合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研究主题。
         2.指导学生把主题变成课题
        在确定主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使其升格为有价值有意义、具体可操作的研究课题。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过滤脱离实际生活的主题,因为这类研究更倾向于采用单一的文献法,使得研究的过程很难亲身经历各项活动,缺少实践性,研究的结果也容易成为他人研究的文献综述,缺少创新性。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选择特定的角度,聚焦具体的课题,使得研究能够做得扎实、深入、有序。


         3.指导学生把价值的主题变成课题
        根据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帮助学生聚焦了研究对象,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了研究目标,成功地将有价值深化为了研究课题。例如 “关于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去亲身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对传统木刻年画很有研究兴趣,并确定以此为研究主题,但是这个范围比较宽泛,研究容易流于形式,最后确定为“关于苏州木刻年画活态传承的实践研究”就能够很好地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进行界定;再比如有学生对学校食堂有研究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脑力风暴,了解学生想研究食堂的哪些活动,最终确定了“学校食堂菜谱研究”“学校食堂浪费现象研究”等,
         二、教师选题指导能力提升策略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选题阶段的主导作用,提升其选题指导能力,可通过多渠道、多方法来实现。
         1.加强区域教研
        将区域教研常态化、专题化,“选题指导”作为一个研讨主题,可以组织相关的公开课展示、教学研讨、专家培训等活动。还可以以赛代训,组织选题指导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区域层面的推进,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丰富其实践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一定要设计好测量工具,设计好指标,判定好权重,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师选题指导能力的提升。
         2.落实校本研修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开发好地域课程资源,关注学生需求及热点问题,为选题指导积累素材。每次校本研修,可以就某一个主题研讨选题指导策略,也可以就某一节选题指导课进行评课研讨,就课例中的学生生成、教师课堂语言、课堂逻辑等内容进行重点讨论分析,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此项校本研修要有一定序列性,成为相对固定的研修活动,才能保持教师选题指导能力的逐步提升。
         3.注重个体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有更强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跨整合能力,但毕竟不是全科老师,很难达到“通才”的境界。因此在指导学生选题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和兴趣的基础上,倾向于做教师本人较为擅长的课题,这样会更方便后期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广泛涉猎,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性的知识,培养通用思维和创新思维,做到真正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7.
【作者简介】
时苗,女,1984年出生,籍贯江苏苏州,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副校长,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课程核心导师,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