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利导,演绎精彩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欧雪玲
[导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造多种情境来演绎课堂精彩。
       欧雪玲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杨楼镇中心小学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创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积极的情感和适合的环境中开展,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情境思维中认知,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造多种情境来演绎课堂精彩。
        【关键词】:创设情境   感悟数学乐趣   演绎精彩
        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作为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尝试着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此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创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积极的情感和适合的环境中开展,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情境思维中认知,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造多种情境来演绎课堂精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乐于参与,并能大胆地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悟数学的乐趣。例如:小明带了50元钱去超市买学习用品,买一个书包30元,一个文具盒15元,还剩多少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解决的方案,方案一:50-30-15=5元。方案二:50-(30+15)=50-45=5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让学生意识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伴有生活的数学教学,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感悟生活。因此,在生活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你就会获得丰硕的收获。
        二、制造混淆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证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同时也需要错误资源,两者加以区别,引发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观察资源,找错改错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圆的半径和面积成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成反比例,你认为对吗?如果错了,你愿意告诉他错在哪里吗?能不能帮助他改正过来呢?学生一听帮助,她也来了兴致,大胆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同时结合这一例子再举一反三。让学生继续深入的分析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吗?学生自主探究反馈,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理由充分,学生易于理解,那么圆的半径的平方和圆的面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乐此不疲,深入的分析,辩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层一层的加深寻求真理,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是真实的知识习得的过程,如此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更大提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三、构建网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借助智慧课堂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丰富的资源打开封闭的课堂教学,进而延伸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中找最大公因数,我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伴有音频的竞技比赛,在一分钟的倒计时中,谁答对的题多谁获胜,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依据要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列举法,集合图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并从中寻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教学中适时穿插蒙层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
        借助网络资源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学生产生了兴趣,并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构建编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算式请你构思一个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其能用算式解决,要求符合生活实际,题目叙述清楚,讲解清晰,同学之间看谁编的正确且有新意。学生编题后,我利用课件展现学生作品,如教学:120÷1/4×1/3 学生1:商店运来一批苹果,第一天卖了120千克,正好占全部的1/4,第二天卖了全部的1/3,第二天卖了多少千克?教学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构思,同学之间互评,分析构思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使思维得以开阔,知识得以升华。
        五、画图创设情境,化解解题难度。
        在教学中,针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生思维受限制的情境时,如鸡兔同笼,相遇问题,求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以及体积,圆锥的体积等知识点时,借助画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判断,同时促进学生高效的理解题意,进而达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通过数形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的了解到问题的本质,运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建立起高效的解题模式。
        六、创设实践情境,探究数学的魅力。
        在教育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规律,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感悟真理。如: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首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一个纸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圆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把一个纸条扭转180度后,两头再粘连起来,这个指环就具有了神奇的魔性。制作后,让学生进一步猜测、操作、探索、体验特征,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其中的奥秘,初步感受真是一个“神奇的纸杯”,继续开展研究活动,把纸条两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纸杯的特征,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以境导学,以境促学,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潜心专研教材,把握课标方向,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适时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突破教学难点的素材,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高效性,但情境创设绝不可过多,华而不实,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精彩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探究,就会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网络联动“传”出课堂新视界.现代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