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学”角度探析教育积分管理之所以成效显著的深层次原因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孟宪升
[导读] 本文引用了儒家的、马克思主义的、曾仕强的“人性学”规律,阐述了教育积分管理是如何契合这些规律的,从“人性学”的角度探析了教育积分管理之所以成效显著的深层次原因,明于此,在教育中运用积分管理时将更加理性和自觉。
        孟宪升
        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引用了儒家的、马克思主义的、曾仕强的“人性学”规律,阐述了教育积分管理是如何契合这些规律的,从“人性学”的角度探析了教育积分管理之所以成效显著的深层次原因,明于此,在教育中运用积分管理时将更加理性和自觉。
关 键 词:教育;积分管理;人性
        本文将从“人性学”角度探析教育积分管理之所以成效显著的深层次原因,明于此,在教育中运用积分管理时将更加理性和自觉。
一、契合儒家人性学说的有关规律
        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儒家的先贤们认为这个“类本质”就是人本来就有的“善”“良知”“良能”。孟子归纳出“人皆有之”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且指出这“四端”仅仅是“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必须要将此“四端”扩而充之,才能真正成为人的高级精神力量,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么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孟子对此作了详细回答,即“居(环境)、“教”(教育)、“自我”(自我主动性)等因素及“养气”“尽心”的过程。
        教育积分管理及时运用点对点奖分和扣分的方式,运用分阶段、分类别、分周期根据积分进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机制,必然会让坏习惯的“我”越来越小,让好习惯的“我”越来越大;让消极的“我”越来越小,让积极的“我”越来越大……。不断地将人的“四端”扩而充之,将“不明”和“遮蔽”除而去之,从而提升心灵品质,让人性的光辉持续闪耀,照亮人生。
二、契合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的有关规律
(一)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人性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既不是黑格尔所理解的抽象的自我意识,也不是费尔巴哈式的抽象的类存在。“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条件”[[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5]。
        教育积分管理关注“现实的个人”,既管做事,又管做人,凡是善行美德均可奖分、劣行负面均可扣分,并且是点对点进行。可全覆盖、无死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将师生现实的活动赋予教育的意义,关注师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指数,同时着眼于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致力于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生态。
(二)社会性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6]。马克思从实践和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本质,把对人的本质认识提升到了科学的高度。他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7]。


        教育积分管理着眼于教育教学共同活动中产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具有“开放性”“即时兑现”的特点,有着丰富的学习和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学习和工作期望,真正实现了“让优秀的者不吃亏、让吃亏者得实惠、让多劳者多得……”这样就会让偷懒者受到鞭策,让落后者知耻后勇。在团队中,教育积分管理重视双赢、多赢。既有个体的目标,又有团体的目标,以频繁的阶段性排名和快乐会议等形式有效激发群体成员的内聚力和竞争力。
(三)自主性
        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和他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10]
        教育积分管理简约而不简单,更不单调,而且以奖分为主,使师生的正向行为不断得到肯定,并且易于操作、开放多元、及时灵活,采用游戏原理,让参与者饶有情趣的“玩”,具有人本性,重视人情味,顺应人的内在需要,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行动,善于激发自发式的努力,能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而且以奖励为主,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奖分,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来不断地完善人性。
三、契合曾仕强教授人性学说有的关规律
        (一)“人性不喜欢被管,有人管就不自在。”[[12] 曾仕强.人性管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2]因为人性的尊严就在于自己可以当家作主。教育积分管理共同的游戏规则由大家一起商定,尊重了每个人“当家作主”的尊严感。除了大家一起商定的共同游戏规则外,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个性化的积分规则。这样,每个人所得的积分不是管理者“管”的,而是自己“要”的。
        (二)“人性喜欢被理,喜欢被看得起。”“你看得起他,他就看得起你;你看不起他,他照样看不起你,不管你是谁。”[[13] 曾仕强.人性管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为了让别人看得起,“我”就会更加自觉自律。上司看得起部属,部属就会更加用心地把工作做好。在教育积分管理的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凡是付出,必有所得。临时性工作采用“招标”制——有本事你来拿,拿不到怪自己。既然是自己抢到的,就一定要干好!这个事我不擅长,就得不到积分;而我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另一个事来得到积分。这样标准公正、机会公正,只要你想做,就会有广阔的平台。优秀的人不吃亏,有能力的人有希望,不肯干的人受鞭策。得奖的人心花怒放,得不到奖的人也心悦诚服。——这样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善性”和“付出”都会得到肯定和奖分,这种及时的“看得起”,就会激发个体更加自觉自律。
        (三)曾仕强教授认为人性有三大弱点:求生存、自私、求快乐。“人性的弱点不一定是缺点,因为求生存、自私、求快乐,基本都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所有的企图心,实际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求快乐,不但没有害处,反而有好处。”[[14] 曾仕强.曾仕强说人性的弱点[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14]要把这些人性的弱点变成优点或缺点,关键在于策略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教育积分管理具有科学的机制,大家有心理预期,这是快乐的基础。教育积分管理拥有艺术的方法,易于接受,便于操作,像玩游戏一样。合理的名利设计、合理的竞争机制、定期的快乐会议等,因应了人性,引导大家以“善性”和“付出”去争取利益、荣誉和快乐,增强了个体的归属感和团体的凝聚力,将弱点运用和被运用到合理的程度,化弱点为优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积极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专项课题“运用积分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JK135D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