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心理学知识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陆钰
[导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重视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形式之一。
        陆钰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重视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形式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在这些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一直在“活动”上下功夫,活动的新颖程度、教师角色定位的准确、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都成为我们判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指标,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真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设计和实施,活动本身必须包含心理学原理。而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渗透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有时候用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形式替代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热热闹闹,效果差强人意。
        如果说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传授心理知识、发展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正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明确的那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作为活动的理论基础,既避免专业心理学讲座的枯燥无味,又能适时适度渗透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要解析每个活动的心理学背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穿插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据此,融合了体验式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无疑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最佳选择。
        首先,适时渗透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层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心理学知识渗透完全避开了心理学“学科化”的知识讲授,它是根据活动的进程适时穿插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
        在一节主题为“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第一个导入活动是观看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引导学生讨论小马为什么不敢过河,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第二个活动是优点轰炸,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第三个活动主题是找不足,在发现优点的基础上还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克服缺点。在最后教师的总结提升上,教师告诉学生: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像寓言故事里的小马不敢过河;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就不能建立自信;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就不能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
        另一节主题为“敲开记忆的密门”的心理活动课上,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一组记忆的材料,学生们用相同的时间分别记忆以下内容,后者比前者要容易记忆的多。
材料一    材料二
泰国曼谷的全称
黄台甫马哈那坤弃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故宫简介: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教师在对这组材料记忆活动总结中提到: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依据个体在记忆过程中对材料的理解可以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意义记忆的效果相对于机械记忆要好一些,但并不是说机械记忆不重要。机械记忆更需要我们的意志力参与,而且机械记忆可以转化为意义记忆,机械记忆保持下来的材料也会别学习者重组,成为意义记忆。
        以上两位心理教师,在活动的不同阶段,传递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效果、分享交流真实体会的基础上得到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层次提升到理性认知的层次,活动的效果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持,且延续到了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其次,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渗透心理学相关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据此,我们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们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安排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内容。比如说在小学阶段认识自己的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学中感知觉的具体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而我们常说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都属于外部感觉。而在初中阶段,在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部分,一定要让学生们了解遗忘的规律,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明确遗忘的先快后慢和选择性规律,从而重视学习巩固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在情绪调节的活动部分,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情绪认知理论,了解情绪情感发生的机制,情绪的调节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而面向全体学生,我们也应该普及最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的基本方法,至少应该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分类、成因等,让他们知道在面对心理困惑的时候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寻求帮助,了解个别咨询和其他的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功能。
    第三、在重视体验和感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还要提倡给学生适当的方法和策略的训练。
        在对一些心理教师进行的访谈中,有的教师反映,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重合,教师在人际关系主题活动课上,还未总结人际交往的策略,就已经有学生将道德与法制课上的人际交往策略背了出来。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当今的学生学习媒介和手段多种多样,即使没有课堂上的讲授,通过网络、媒体他们也能了解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而我们,必须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把这些知识或常识变为更为直观的感性体验,并适时的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把情境和感悟内化为行为习惯,而不是只停留在感知阶段。例如,在“考试焦虑”的活动主题中,我们除了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压力和动力的关系,还应教给学生放松训练的一些具体的方法,促使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的时候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这样的效果,比只强调“放松心情,战胜压力”要好很多。在以“记忆”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可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给学生介绍了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如:记忆要从心平气和开始、大脑不能过度疲劳、必不可少的自信心、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等。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渗透心理学专业知识,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我们除了关注“活动”的组织过程,重视学生感悟和分享,还要关注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传递,提高学生自我心理维护和心理问题甄别的能力,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