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鼎彪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硝芳中学,广东 五华 514449
摘要: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化学属于一门将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教学工作当中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化学教师们的深入思考。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出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抽象难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兴趣源于多种方面,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大纲中对于培养人才的需要。
1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不重视德育教育。在升学考试当中将知识考查为主,大部分化学教师只重视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即便在新课标当中提出三维目标,可教师在讲课当中依然倾向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目标。部分教师甚至以为化学学科不存在德育教育的空间,并未挖掘出教材当中的德育因素。(二)教师观念落后。受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始终认为化学不能将其它学科的教育掺入进来,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德育教育中。并且由于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其根本不具有德育教育的机会。(三)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教学期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以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化学知识。这一现象显然与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相冲突。由于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而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死记硬背化学知识。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到化学知识,但限制了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而学生也没有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
2.1基于生态化学知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生态化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越发严重,生态破坏问题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以及大气污染等.而生态化学教学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生态化学观念,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在化学课内教学或实验教学期间,教师要抓住实际,及时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期间,可以在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行为的同时,让他们大胆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力求可以减少实验操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在讲解“硫的燃烧”部分化学知识时,可以告知学生二氧化硫本身是一种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物,也是造成酸雨的一个主要诱因,如会造成树木、植被和庄稼死亡,腐蚀建筑物等.然后在指导学生做燃烧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对尾气进行合理处理,不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2全面看待化学物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在化学课堂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二氧化碳一节时,除了讲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会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地球变暖等知识外,也要普及二氧化碳可利用的一面: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萃取剂,在医疗卫生方面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在石油工业上可作为油田注入剂和油田洗井剂等。在讲解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时,要说明缺乏钙元素易得骨骼疾病等,但过量反而易得结石病,缺铁会导致贫血,若摄入过量则会引起中毒、碘含量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甲状腺肿大。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任何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却不能生成新元素,任何一个化学现象都符合客观事实,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支配。利用大量事实案例,向学生说明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
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全面掌握事物本质并客观评价。在做实验时应深入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相关的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和理性的科研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3基于化学发展史料,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
在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可以充分抓住这些化学发展史料,从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态度出发,完善整体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化学知识陷入枯燥、乏味等学习境地,从而提高化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之初,针对“绪言”课教学,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我国人民在化学发展史上取得的许多突出的研究成绩,如古代的火药、炼金术与炼丹术等,这些知识流入西方一些国家之后,推动了人类化学发展史的进步.在近代与现代时期,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同样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也诞生了许多典型的代表人物.比如发明“侯式制碱法”的侯德榜,对稀土研究有重大贡献的徐光宪等.借助这些化学史料在课堂中的融入,不仅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同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强烈的化学知识学习欲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
2.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辉煌的古代文明给世界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的最佳素材。初中化学教材当中隐含着许多爱国主义教学内容。比如,我国在 1981 年利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成为了世界第一位。我国在 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上天。这些成就直接标志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师要与教材当中的有关内容紧密联系,适当的进行展开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灿烂文化,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将爱国主义的情感转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2.5讲解新物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养。在向学生介绍新物质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这种物质被科学家发现的历程,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也可以很好地传达其中的育人精神。如,在介绍青霉素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青霉素可以治愈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传奇历程—— — 弗莱明因感冒而把鼻涕放进培养皿观察,后来偶尔发现溶菌酶和青霉素。酸碱指示剂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化学试剂,它的发现也是化学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结果—— — 波义耳在实验时意外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上,由此得到灵感与启发,经过多次验证,最终发现了酸碱指示剂。一个细微的实验现象出现的机会是很小的,被发现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通过讲解青霉素和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历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细心严谨且勤于思考的人才可能抓住微小的迹象去创造奇迹,引导他们学习先辈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来影响学生的发展,用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来触动学生的内心,用科学的魅力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南海波.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J].科技视界,2015(20):217.
[2]韩鹏.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39.
[3]徐国俊.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和加强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