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生态化初步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孙 飞
[导读] 课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学科研究中。
        孙 飞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路口中学,湖北438000
        【摘要】课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学科研究中。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结构的三要素,其中课堂环境是一个多重概念,包含物质的、精神的丰富内容,既可以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同样的一节课,有生态化的表现,也有一些非生态化的表现。实现课堂生态化的技巧有:设置悬念,小组合作,直观演示,情感沟通,幽默调控。
        【关键词】课堂生态化;小组合作;直观演示;情感教学。
【正文】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的初中物理新授课“同课异构”活动,第一位老师经过精心的准备,给学生呈现了精彩的演示实验,实验的效果很好,但是,不足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安排的内容太多了,以致后半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二是提问时,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导致参与的学生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不太活跃。第二位老师设计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练习,物理定义的理解、计算落实得很好,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多,同样,不足之处也有两点:一是PPT的内容太多,播放也比较快,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总结的知识点多,引用的旧知识较多,削弱了新知识给人的印象,感觉就像一节复习课。
        同样的一节课,由于老师设计的思路不同,营造的课堂生态环境也不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感受、收获、受到的启发也不同,其中有生态化的表现,也有一些非生态化的表现。
        “生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顾名思义,研究特定自然环境下生物生存、发展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课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学科研究中。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结构的三要素,其中教师、学生是教学两大主体,承担不同的教学主体角色,而课堂环境是一个多重概念,包含物质的、精神的丰富内容,既可以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也可称之为教室环境,甚至可以说是课堂氛围。其中广义的课堂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各种场所,狭义的课堂则专指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
        课堂非生态化的表现有很多,比如教师的话语霸权抑制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过度自由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课堂气氛的沉闷与压抑等等。
        课堂非生态化会带来很多危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导作用完全变成权威,教师高高在上,无法听到学生的心声,面对教师的权威命令,学生只能乖乖服从。缺乏平等对话的课堂,不可能有师生之间的经验共享,更不会出现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水平的现象。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师道尊严”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主体,主体地位被过分夸大,完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任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左右,会影响学生习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有序健康发展。“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失败,就是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作用,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师生关系的生硬,课堂气氛的沉闷,矛盾冲突穿插其中,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同时还有害于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老师备课不充分,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课堂沉闷,长此以往,师生都会形成心里阴影。
        课堂生态化有以下表现:民主平等,包括生生平等,师生平等;自然和谐,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自主与合作,即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先教后学,能学不教,以学促教;探究与生成,通过科学探究,生成新的问题,或在生成问题后进行探究;开放与选择,倡导开放式课堂,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现课堂生态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一、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平铺直叙的课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形成无意注意;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课堂,借助文学创作的手法,设置悬念,激发课堂的活力。纵观整个物理学发展历史,很多实验事实违背了人们所认知的“常理”,促使新的理论产生,于是,物理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破译世界奥秘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设置悬念,让其带领学生步入物理“胜景”,让课堂充满色彩。
        例如在教学“电阻”时,先设计一个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火柴能点亮灯泡吗?”然后进行演示:用一个光敏电阻、一个小黑箱(侧面带孔)、一只小灯泡、电源、开关以及若干导线,将这些元件串联起来,并将光敏电阻放入小黑箱中,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再用火柴的火焰从小黑箱的小孔照光敏电阻,灯神奇的亮了。一阵惊叹声中,学生们满腹狐疑,同时产生了很多疑问:灯泡为什么会亮?火柴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又如,新授“磁现象”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周星驰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的精彩片段:零零发利用阴阳超级大磁铁大战黑白无常,场面夸张而爆笑。一个不会武功的小密探,怎样战胜江湖高手的呢?阴阳磁极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带着这个悬念来学习磁现象的基本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小组合作,激励竞争。
        常规课堂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学习,效果不好。现在的物理课堂,重视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小组非常重要,比如课堂讨论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课外学习小组等。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的水平、个性与习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这是分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还有组长的选择,需要那些认真负责、有威信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还要考虑小组间的实力不能太过悬殊,尽可能公平即可。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小组的评价要遵循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正面评价、发掘闪光点、激励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有很多学生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需要将学生分成很多的实验小组,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后进生搭配分组,可以带动一批能力稍弱的学生;同时,做实验又快有好的学生还可以分配去指导那些动手慢、或不会动手的学生,有助于增加合作交流和同学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这些都是常规课堂所不具备的优点。
        三、直观演示,身临其境。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直观演示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物理教学的生命线。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仅凭教师语言描述难以产生认知的飞跃,直观演示教学法就成了主要手段。
        例如,进行“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时,为了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利用矿泉水瓶演示多个实验:1.先把瓶盖拧紧,再用手压瘪瓶身,松开手,观察瓶身能否弹起;接着先用手压瘪瓶身,再把瓶盖拧紧,松开手,观察瓶身能否弹起。通过比较,让学生思考原因,感受大气压的存在。2.往瓶中倒入少量热水,摇一摇瓶子,再把热水倒掉,立刻拧紧瓶盖,观察瓶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3.瓶中装水,拧紧瓶盖,在瓶底扎一小孔,观察水能否流出;再拧松瓶盖,观察现象。这些简单的操作,却能够给予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瓶吞鸡蛋”、“覆杯实验”、“吸盘挂重物”,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演示,如果把它们放到真空罩里面,用抽气机抽出里面的空气,结果会怎么样呢?在“2018年全国物理学术年会暨中学物理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章小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震撼的一幕,使大家真实的感受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作用,同时震惊于演示实验的巨大魅力,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情感沟通,激情碰撞。
        物理老师普遍比较理性,特别是男老师,上课比较平淡,缺乏激情或者与学生沟通不够,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气氛偏冷。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物理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和激情,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物理知识的挚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装点充满情感的课堂,创造极具个性的学习氛围。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善用鼓励和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他们绽放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暖心的微笑、发现问题后的惊喜、遇到问题展露出的愁容、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一阵热烈的掌声……都将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充满着激情;越来越大胆的发言、越来越准确的表达、越来越精密的思维,越来越丰富的想象……都是充满激情的思维碰撞带来的结果。学生需要鼓励、需要引导、需要肯定、需要尊重、需要理解,更需要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一堂充满激情的课从来就没有平坦,只有起伏跌宕、柳暗花明;物理学家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挥洒热血,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崇敬、向往,还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喜悦,和不畏艰险的科学精神。
        五、幽默调控,轻松愉悦。
        幽默是一种诙谐的风趣,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们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在课堂上气氛陷于沉闷、单调、困乏的时候,适时适度的幽默宛如一支强心针,一剂解毒药,如一石击破静水,一语惊梦,既可以解除疲劳,又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例如,在学习电功的计算公式时,一位同学吐槽:电功的计算就像老师的“无影脚”一样诡异,我无奈地放下笔,安慰自己:“大不了(W),又挨踢(UIt)!”这里利用谐音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既幽默又有效。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时,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定滑轮的一生是无私的,每天忙得团团转,只为成就别人;动滑轮的一生是完美的,帮助别人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这句话概括了定滑轮的轴是固定的、动滑轮的轴可以跟着物体一起运动的特点,还教会学生要学习动滑轮“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精神,幽默中充满着哲理。帮助学生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这样引导后进学生:成绩差不要紧,只要肯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如同物体慢慢靠近凸透镜,在不知不觉中,像终会由小变大,由倒变正。言语之间充满着鼓励,同时也阐述了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
        课堂上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幽默小故事,关于“惯性”的故事: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关于“电阻”的故事:物理课上老师问阿摩尔:“你知道什么是电阻,什么是电源吗?”阿摩尔回答道:“店主(电阻)就是商店的老板,店员(电源)就是商店的伙计。关于“热胀冷缩”的故事:父亲对儿子讲:“凡物热则胀,冷必缩,这是自然规律。”儿子跳起来道:“唷!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昨天手被火一烫,就激起一个泡了。”呵呵!在上课时穿插这样一些小幽默,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教育作为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活动,课堂教学应该为提升生命质量而经历的人生历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课堂生态化的策略探索,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佐超·“绿色”课堂回归自然[J].现代阅读,2012。
[2] 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林文雄·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
[6] 冉龙兵·物理趣味实验在教学中的运用。
[7] 韦正兰·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2010年第22期。
[8]张虎岗著·《发现不一样的物理》。
[9]黄国雄著·《物理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中学物理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