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程伟
[导读] 在小学数学综合学习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程伟
        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东河完全小学  755100
        摘要:在小学数学综合学习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个人经验,归纳结论探索创造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当作为引导者,巧用引导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只有教师引导得好,学生才能学习得好,本文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设分层设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等方面入手,对小学生培养自主探索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
        自主探索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教学的实际现状来看,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探究掌握知识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想要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从自身出发,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增强体验、运用恰当的教学和培养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迁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此阶段,数学知识较少,很多知识之间又都是有着亲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习掌握知识迁移,用老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理论去理解全新的知识理论,对于小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学习,通过自学的方式就能掌握知识,无须依赖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计算教学的讲授过程中,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掌握加法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去理解减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会乘法之后,也能用乘法的知识去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诸多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该情况注意组织好学生学习的办法,将不同的知识组合起来,做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从而掌握新知识。
        比如在讲授《100以内加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知识迁移的理论,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忆,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短暂练习,让学生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起加法的进位规则和减法的退位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开始向30以内的加减法进阶,学习如何用更大的数字进行加减。由此就可完成由20以内加减法向3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订正和指导。如果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难题,教师也可进一步加大教学难度,让大家尝试50以内的加减法,直到学生完全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讲授时需让同学了解,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所有的加减运算法则都是一样的,只需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律,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加减法难题,只需在熟练度上继续加深印象即可。
二、分层设问、采取引导式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普遍较基础,以小学阶段同学的思维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主练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思维困境,遇到一道难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受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学生点拨,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分层设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例如:在学习一些规律性较为明显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此时直接揭晓答案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应当让教师站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逐步设问引导学生仔细探究问题,观察规律,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探究《数与代数》相关问题时,涉及到很多规律性较强的题目,由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联系紧密,相似度较高,规律也较为明显,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以一道最简单的找规律题为例:(1)2、4、7、11、16、( )、( );(2)2、3、5、8、( )、17、23、( );(3)2、4、8、14、22、( )、44、( )很多学生在观察这组数字时通常不容易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寻求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利用加减乘除等不同的运算规律,找出两两之间的联系。
        以第一题为例,由于这是一道逐步增大的数列,在思考问题时,以已有的思维定势,小学生会自动将其与加法将结合,但是普通的加法规律无法解决这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层层设问来寻求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2和4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计算即可得出2+2=4,紧接着教师向下一层提问,4和7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计算也可得出4+3=7,此时部分同学可以发现问题的规律,但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较差,为了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得出答案,自主发现规律,此时教师还应该进行第三层设问,7和11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观察计算,很快就会发现五个数字之间的递增关系分别为+2,+3,+4,由此及可总结出本级的规律,从而得出答案为16+6=22,22+7=31,因此括号内就应当填22和31。
        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即可发现题目中的运算规律,通过层层设问的教学策略,即可让学生在规律中培养发散思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出特殊的思考模式,对智力的发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巧妙运用小组探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难以调动起来,为了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巧妙运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整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引入一个问题“某人带了若干元去书店买书,其中一种书分成了上下两集,如果用全部的钱可以买上集10册或者是下集15本,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请问这个人一共带了多少钱?”
        这是一道相对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就会带着学生分析一种解题思路,但事实上,该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所以,在本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大胆的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最终归纳出一份合理的解题技巧,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了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独立问题思考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结: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归纳结论,探索创造获取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从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等方面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冉琼艳.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69.
[2]秦春艳.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49



本文系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XKT-XS-05-15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