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延红
黄陵县新区小学 727300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涉及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学生不仅需要背诵相关的概念以及公式,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以及联想能力,达到理解并可以运用的程度。因为“图形与几何”衍生的变式很多,且大都与实际生活相关,其属于整个小学数学的高段范畴。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教学;高段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数学是伴随学生时间最长的教学,从幼儿启蒙,小学数学基础的搭建到大学高等数学的研究以及更高阶段数学的探索。数学也是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学科,小至购物结账,大到理财,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身影。小学数学是开启数学学习之路的钥匙,其中“图形与几何”的认知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因为“图形与几何”是学生搭建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关于数学的认知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对空间的把控能力较差,对较难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与消化这是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需要教师用小学生的思维将知识浅显易懂地传授给学生,需要先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轻松、有趣、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参与之中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需要有效地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从中设立起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对“图形与几何”的自我认知。
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认知不全面,教学模式不懂创新,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知识理论被动灌输的模式这是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之二。这就需要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不断的充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主流教学模式优点,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1]
三、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几何”学习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方式的关键,数学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模式,将“图形与几何”依据难易程度分解成不同的模块,通过课前的预习,先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有大体的认知。教师结合主流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自我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利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施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计划。
[2]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可以与学生在户外实际生活中寻找对应的事物,在轻松,有参与的氛围里,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对数学课程感兴趣,愿意去学习数学的学生,教学不能打击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应以鼓励为主,阶梯式难度递增的方式,促使其自主学习。对于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学生,了解原因,有针对地进行辅导,是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学进度?还是对数学没有兴趣,太难,学不进去?这部分学生不能放弃,因为小学数学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那么老师需要帮助其正确的认知数学,查漏补缺,完善数学体系的架构,学会有数学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解决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很多,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增加互动性。教师不能只发挥自己的讲课能力,不进行互动,学生各学各的;不问问题,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越积越多。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实践操作课的形式进行,
例1:在学习几何三角形的时候,通过剪纸、积木等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立体模型。用最直观的视觉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在记忆中强化对三角形的认知。
例2:在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引入实际案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等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进行切入,以问题引导,分割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其面积,让学生有参与感,积极的开发分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3:在学习计算圆柱体表面积时,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观察,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发现问题,而后让学生动手折一个圆柱体,在进行拆分,在实践中寻找圆柱体的长、宽,从而求得表面积。
对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是偏向于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依据小学数学的大纲要求,从点到线在到面,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几何,以由浅到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阶梯式知识探寻中对“图形与几何”有深刻的认知。
总结:对于不论是涉及“图形与几何”的高段数学教学,还是对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都需要数学教师首先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进修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其次综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给课堂的教学带去更多的创造力。在其次多余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便可以针对地进行辅导。最后用贴合实际的教学体验,塑造开发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知,形成数学式逻辑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在全方面发展的同时,构建学生基础的数学框架,为之后深入的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敬.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J].重庆市綦江区紫荆学校,2019.
[2]边静.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20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