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童话剧主题中体现适宜性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张芳芳
[导读] 纵观我国幼儿园教学参考资料和活动设计

        张芳芳
        合肥幼教集团金屿海岸幼儿园  
        摘要:纵观我国幼儿园教学参考资料和活动设计,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教材中有一两个童话剧内容出现,还可以让孩子们参与或者观看到一些表演故事,却因各种原因在教材中删除。这并不是孩子们不喜欢童话剧了,而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认为以往童话剧的排练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长期单一的排练形式让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严重降低,甚至还影响日常的教学。因此,我们急需一些行之有效的幼儿主题式童话剧教学模式和指导策略,增强幼儿童话剧主题中的适宜性,让童话剧重新回到幼儿的学习生活中。
关键词:幼儿园童话剧主题;适宜性;策略研究
1幼儿园童话剧主题中为何要体现适宜性
        童话是以幻想为主要特色,以拟人、夸张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长久以来,童话是孩子们接触最多,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在每一代儿童的成长中,《小蝌蚪找妈妈》、《小兔乖乖》、《小红帽》、《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国内外经典童话都是孩子们的精神大餐。特别是现代童话剧表演形式的运用,使这些童话作品以更直观、游戏性的形式进人到孩子的生活中来。我们能在一些大型晚会、儿童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些精彩的童话剧表演,每当一些专业的儿童表演艺术团来我市表演童话剧时都会出现场场爆满的现象,孩子们观看以后都非常向往童话剧中扮演的角色。可是,这些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童话剧表演活动却很少能让我们的孩子参与其中。纵观我国的幼儿园教学参考资料和活动设计,曾在20世纪初的教材中有一两个童话剧内容而在近期的教材中却被删除,只有在个别活动设计中还能看到一些让孩子表演故事的环节,但都是比较简短的、片段式的。分析其原因,不是孩子们不喜欢童话剧了,主要还是我们以往的童话剧排练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常以单一重复的形式进行排练,使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降低,还使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受到了影响。可见,我们急需一些行之有效的童话剧教学模式和指导策略,使幼儿园童话剧主题更具适宜性,让童话剧表演回到幼儿的生活中来。
2如何在幼儿园童话剧主题中体现适宜性
2.1抓住幼儿的表达意愿
        “意愿”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心理状态。幼儿的表达意愿是作为表达主体的幼儿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呈现自我的一种主观愿望。幼儿的表达意愿可以通过其外在的行为得以展现,如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愿意通过涂鸦、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活动设计等形式激发并维护幼儿的表达意愿。
2.2紧扣发展适宜性原则,生成与实施主题内容
        剧本敲定之后,便是童话剧主题目标的制定、主题内容的生成与实施了。随着童话剧主题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我们对课程实施的观念有了显著的扭转。在实施童话剧主题活动的始末,我们都会紧扣幼儿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以、社会和文化适宜性及教师教学有效性,充分彰显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课程游戏化精神和发展适宜性的要求。对于主题实施的过程也更趋科学性、游戏性,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发展适宜性主题内容的生成与实施。教师从主题目标出发,以剧本的情节推动或幼儿能力进展为线索,生发各类活动,包括集体游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

如:在大班《白雪公主》童话剧主题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学习脚步,以“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你喜欢谁”“你想怎么演”作为主题生发的路径。这样的主题实施路径尊重了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的规律性。
2.3角色个性鲜明,增加平行角色
        在幼儿的童话剧中,每个角色的个性都是非常鲜明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小羊、小鸡、小青蛙等肯定是善良、可爱的,而大灰狼、狐狸就是邪恶、坏人的代表。因此,在编写角色时我们也会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出个性鲜明的角色以易于幼儿表现。如《小羊和大灰狼》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另外,根据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我们在表演的时候还增加了许多平行的角色,如《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是七个,但有很多的孩子可以扮演来王宫中跳舞的嘉宾;再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是一大群的,鲤鱼妈妈身后小鲤鱼有好几条。在这样的表演中幼儿可以互相模仿、相互学习,使其表演更大胆、更投人。
2.4剧本创作需要明确有儿童话剧编写要领
        剧本的创作是童话剧开展的关键,剧本的编写涉及到幼儿表演的台词,我们需要严格注意,既要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习知识,又需要将部分不适合他们成长的台词进行替换的转化,从而让他们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成长,不过多接触成人,但每天又在进步。
2.5注重师幼互动策略
        在童话剧表演中,我们积极调动幼儿的情绪和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其兴趣爱好,尊重群体间的个体差异,创设安全、温馨的活动氛围,支持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现。幼儿在参与童话剧表演时,不仅要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和同伴合作表现,掌握表达、倾听、分享等交往技能。
2.6巧妙运用音乐、旁白、声音,启发幼儿进行表演
        童话剧表演中,声音的制作很重要。成功的音乐制作,会引导孩子主动参与表演。如在《小猪盖房子》中的大灰狼时,则启发幼儿思考:大灰狼是什么样子的,应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它,引导幼儿用较粗、较慢、凶猛的声音表现出大灰狼的形象。引导幼儿表现出大灰狼的凶残,教师则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录制。当然音乐中旁白的部分也很重要,它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或相关情节,幼儿可根据教师的旁白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进行对白,使整个过程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与规律。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充分理解什么是发展适宜性基础上能够有依据、有逻辑的生发童话剧主题内容,有过程有实效的实施童话剧主题内容,体现了课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双主体关系。使幼儿获得多元化、适宜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教师与儿童的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萌.幼儿园主题式童话剧教学模式初探[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000(010):P.265-265.
[2]王梦佳.创意体验,让"童话"入戏幼儿——以体验式教育为载体,在大班开展童话剧表演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9(14).
[3]张国娟.从"我爱看"到"我爱演"——提升建构童话剧主题活动品质的思考与实践[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0,000(002):P.34-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