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如何利用种植园地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严艳华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
        严艳华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高仓中心幼儿园    6531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此扩展幼儿学习空间。基于此,农村幼儿园种植园地的探索研究就尤为重要,使小小的种植园地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让幼儿在感知、探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种植园地;幼儿教育;探索兴趣
        引言:种植园地作为幼儿“身边的科学院”。通过尝试挖掘种植园地潜在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种植园地,把种植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未来的世界将是科技现代化的世界,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注视、跟踪、观察、操作、提问等。因此,种植园地是幼儿学科学、进行科技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
一、利用幼儿园种植园地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探索兴趣是培养幼儿探求知识和了解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探索行为是能力活动一种形式的外在表现,对培养幼儿的终身的智力发展和学习奠定高效基础。杜威的进步主义理论倡导的是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经验,并尊重自我主动自觉学习的儿童观,强调幼儿活动的作用,强调在活动中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幼儿通过对种植园地中的动植物的观察,可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不同季节的特征;了解植物与动物、人类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二、让幼儿融入大自然,促进其主动学习
        种植园地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人工设计的微型自然界。我们设置种植园地的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自由的探索活动,帮助幼儿可以自主进行认知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积极开展种植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探索生命科学,获得科学经验。创设种植园地,给幼儿提供一个亲身感知、认识、实践的新鲜天地,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对农作物进行播种、管理、收获的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扩展思维能力,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种植情境,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作用,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它们的 发芽、拔节、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不由自主的去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多育并举,充分利用种植园地
(一)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爱科学教育。
        1、幼儿通过对种植园地中的动植物的观察,可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不同季节的特征;了解植物与动物、人类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观察、分类、思考、表达交流等。引导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获得新的感受、新的发现,从而不断积累科学知识。
        2、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定期给植物做生长记录,幼儿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不断变化。在这期间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并记录有价值的问题和同伴讨论,鼓励幼儿将它们当作学习的资源,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寻求答案,使幼儿学习用科学、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世界。这样,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实践、探索,体验到植物的成长过程和它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受自然界的奇妙,逐渐产生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健康生活态度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3、通过环境创设、制作标本、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做小实验等途径,增长科学知识。我们结合秋天的主题带领幼儿到种植园地拾捡落叶并同幼儿一起制作成标本和树叶贴画、树叶印画,春天收集一些花草,放在自然角,让幼儿观赏和学习插花草,还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幼儿通过绘画等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使幼儿在玩中学知识,学科学。
        (二)因人而易,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让幼儿介入种植园地的管理中,如对与小班幼儿我们让他们协助教师做一些简单劳动,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给蔬菜、瓜果浇浇水。中班幼儿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担任值日生,分工轮流照料种植园地的植物,也可以集体共同参与管理,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大班幼儿就可以独立做好自然角的管理工作,我们对值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天值日的幼儿要向第二天值日的幼儿告知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整理和管理种植园地时,可以自己准备工具,结束时收拾好工具,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只起到督促作用。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爱劳动的好习惯,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确劳动观,教育幼儿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持之以恒,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种植园地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它与其它一些活动不同,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有播种、照料、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一个生长、成熟、收获的周期多则5—6个月,少则1—2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较长,需要给予长期的关注和照料,才能获得良好结果,而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开始管理种植园地的蔬菜、花卉时,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兴趣较浓,但时间久了,幼儿的兴趣便会转移。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寻找种植园地植物的变化,巩固幼儿的兴趣,如幼儿在种下菜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不同的生长变化,当幼儿看到密密麻麻的小菜秧挤在一起时,教师可以用神秘的语气启发幼儿说:“昨天小菜秧告诉我,它们挤在一起太不舒服,而且也看不到阳光,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它们吗?”这样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和思考,于是,要给每一棵小菜秧找一个舒适的家的愿望激发了幼儿新的种植需求——移栽小菜秧。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并体验到,植物的根需要一个“家”,植物的生长需要空间。教师通过不断地设疑,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解惑,获取有关知识,再对管理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幼儿对植物管理的责任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强化幼儿做事持之以恒的观念。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参与不同时段的种植园地活动,了解植物在不同时段中的生长、变化,同时还通过观察记录、拍摄照片、摄影等方式将不同阶段的植物生长过程呈现出来,以使幼儿认识植物成长的全过程,从而引发幼儿持续关注的兴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种植园地活动的积极开展,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生动、丰富的学习现场,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学习情境、一个真实的劳作空间、一个丰富的探索与发现的天地。教师要充分利用种植园地,引导幼儿亲近自然现象,让幼儿通过多种感观去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学前教育》2017 年第十期
        3、 《学前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