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朱冬
[导读] 传统固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朱冬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224002
        摘要:传统固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很不利于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限制着学生内在潜能的深入挖掘,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很差。部分教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堂活动,语文教学并不具备以生为本的特色,教学实践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了改善弊端,以新课标为导向,运用有效策略,进一步加强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双重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以我校为例,探讨将思政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中职语文课内教学、中职语文校内实践、中职语文校外实践为载体,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政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认真做好课程思政的科学规划,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摒弃传统观念后,应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潜移默化,启发更多学生大胆想象、综合实践,他们突破自我,还能超越自我,才有机会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进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一、发掘文本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融合人文性、知识性、工具性为一体,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文本维度的思政育人功能,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启发学生开展如下感恩活动:读一读感恩父母的诗文歌赋,讲一讲感恩父母的亲情小故事,进行一次表白父母的视频连线,写一写课后心灵感悟;运用老舍母亲身上折射出的“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来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的情感和情怀。
        再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首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秋韵”配乐小视频制作:故都秋的清净悲凉、校园秋的绚烂热烈和家乡秋的丰收图景融合在一起,每幅画面配上唯美的诗词文句。诗画秋色视频制作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深化了学生对校园和家乡的感情,最终有效保障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发挥学科融合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专业嵌入式语文教学活动同样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专业和人文双重素养的提升。以我校建筑装饰类专业为例,尝试将学生的绘画、色彩搭配、平面设计等专业技能融入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将绘画技法和理论融入诗文教学,开展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方案设计。
        方案第一步,初步品鉴诗词上阕意象美。引领学生将诗中描绘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绘制成水墨画。万山红遍图,层林尽染图,百舸争流图,鹰击长空图……一幅幅的湘江秋景图在学生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或宏伟壮观、或绚丽斑斓、或生机盎然。作者诗中有画,学生画中有诗,诗画相得益彰,学生意趣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深化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方案第二步,深入领悟诗词审美意境。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毛泽东诗词和古人言秋诗词电子报,交流探讨为什么古人诗词中的秋景是悲凉寂寥的,而伟人咏秋词却呈现出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让学生通过绘画景观的直观感受和诗歌意境的表达,领悟作者借诗言志的审美运思,感受一代伟人的乐观自信和豪情壮志。
        方案第三步,在反复吟诵中领略伟人豪情正气,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通过绘画的形象展示触动形象思维,继而分组比赛诵读伟人之诗词,诗人的豪情壮志,直接滋养了学生的浩然正气。学生在诵读中探求真知,在反复诵读中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开掘汉字书写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笔画笔顺传画意,汉字墨香飘雅韵。学生通过了汉字书写,不仅可以写出一手出色的方块字,而且能更好地感悟汉字神韵,守护汉字,任重道远,传承中华文明,我们义不容辞。为此,学校组建了具有城建特色的汉字题库,搜集出契合建筑专业的建筑专业常用字词、整理出单招对口升学常见汉字以及生活中常用的易误读字词,并将题库汉字纳入教学,开设了城建汉字课堂,带领同学们漫步在汉字的世界。
        建筑汉字,是建筑的灵魂。结合建筑专业的需要,我们将建筑制图的常用字——仿宋字纳入语文教学,并开展“写清秀仿宋字,做匠心建工人”的比赛活动,比赛将仿宋字和传统古典诗歌结合,诗词的灵动与仿宋字的静美两相呼应,那透着淡淡墨香的仿宋字,散发着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比赛展示青春风采,汉字书写彰显建工人的情怀。学生在书写训练中丰富了文化底蕴,陶冶了性情,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审美能力,仿宋字书写练习和比赛活动发挥了它独特的育人价值。
        四、通过建筑诗文诵读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诗化教育是至善至美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青少年学生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中职学生基础薄弱,文化水平较低,道德教育重哲理说教,苍白枯燥,收效甚微,诗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挖掘诗歌的思政功能,用最能传情也最能育情的诗歌去唤醒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心灵的洗礼中提高修养。
        为了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有效对接专业,我们以诗词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文学中的建筑因子,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品味建筑情怀”诵读比赛活动。从诗歌《登鹳雀楼》《黄鹤楼》《登幽州台歌》到诗文《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同学们循着诗人的踪迹,穿越文字的隧道,跟着古诗词去赴一场建筑和诗歌的美丽约会。
        结语: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进步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汪华.试论中职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9(02):171-172.
        [2]王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6):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